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书法楹联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华语区域乃至世界各地与汉字文化相关的民族之间代代相传,对于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书法楹联不仅是华夏民族智慧的象征,亦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现象,它在农村文化构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塑造文明乡风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绽放出恒久的光芒。
书法楹联作为传承文明乡风的有力手段,记录着我国乡村千百年来的文化旅程。这些乡村文化拥有深厚的根基,解决乡村文明问题的关键并非让乡村依赖城市,而是要深挖其固有的文化内涵,通过适当的形式载体展现其时代特征,特别是书法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能够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涵盖声音、形态、色彩、结构、分量和品质等方面,让人们感受到汉语的立体美和综合美,成为领略中华文化底蕴的捷径。从内涵上看,优秀的楹联文化既传承了民族乡土精神的核心,又符合新时代的价值观念。人民始终是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在农耕文明的滋养下,“孝”作为核心价值观,是个体道德的基石,它不仅仅是孝顺父母,还包含了磨砺品德、凝聚家风、博爱济世等多重道德追求,这些都在优秀的楹联文化中得到了体现。在众多保存完好的书法楹联中,诸如“忠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顺为传家根,勤俭为经世宝”等,这些反映了耕读传家、孝顺向善、修身养性等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寓意深刻的家风楹联深入人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书法楹联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构成了激发民众积极投身生活、塑造其主体意识的强大动力。深受“道法自然”哲学的影响,我们的祖先将从自然中感悟到的对称美学,逐渐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这一点在汉语独特的单音节和词根语系中得到了体现,而楹联正是这种语言特色的集中展现,把汉语的音韵美与诗意推向极致。比如在艺术形态方面,楹联不仅体现了华夏民族千年来的审美追求——和谐与对称,而且在各种节日庆典及重要场合中,它作为装饰元素悬挂于门户和厅堂,既美化了空间,又增添了节日的欢庆氛围,寓含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祝愿,彰显了儒家中庸之道深厚的内涵,成就了楹联追求矛盾统一和谐状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根基。此外,楹联通过书法、雕刻和装裱等艺术手段的再次创作,转化成集多重意义于一体的文化象征,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实体艺术表现。
书法楹联在文化继承与乡村伦理共同体的重建之间展现出了一种相互关联的特性。一方面,书法楹联在现代社会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就目标追求而言,楹联不仅是语言和民俗的表现,更是一种独特的传统叙事形式,使得华夏乡村文明绵延不断。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助力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提高乡村人文素质,楹联文化发挥了导向作用。它被各族人民共同享有,并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喜庆、题词等多个层面,延续着大众的“社会偏好”和“记忆标识”。书法楹联一旦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确立,其形态便转化为一种社会能量,规范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加强个体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形成对乡村、社会乃至国家的情感归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新时代民族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效果体现上,楹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展示了其寓意深远、应用广泛、雅俗共赏等特性,承担着道德规范与评价的功能,如凝聚村民情感、教育大众、净化社会风气等。通过符号化表达将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认同,激发道德行为,对于个体和集体道德的塑造、协调与规范起到了传播媒介的作用,促进了乡村伦理共同体的重塑,激发了乡村治理中的文化软实力。
为促进乡村楹联文化建设,要提升书法楹联文化建设的认知和保护力度,将之融入总体发展规划之中,作为推进乡村文化繁荣的核心项目,形成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并把普及书法楹联文化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一项关键任务。虽然书法楹联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乡村中书法楹联知识普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及相关文化组织需从普及书法楹联基础知识做起,逐步实现将书法楹联文化推向全民化的宏伟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书法楹联文化的发展,要深入挖掘本地书法楹联文化宝藏,尤其是对古迹遗址、宗族祠堂、散落田野的文物等乡村文化标志的发掘与保护需加强。书法楹联资源的保护工作,以及对古典书法楹联的搜集和整理是一项划时代的任务,对于挖掘、维护和焕发乡土文化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部门应对书法楹联文化活动提供财政资助,并采取多样化方式筹集资金,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捐赠,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书法楹联文化市场,以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
为促进乡村楹联文化建设,要从基础教育阶段着手,大力宣传和普及乡村书法楹联文化。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此事项以极高的关注,要不断强化书法楹联教育,培育后继人才,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社会培训中,都应加大对书法楹联文化传承的力度。通过设立书法楹联课程、组建书法楹联兴趣社等方式,培育新一代书法楹联创作人才和爱好者,为书法楹联文化的创新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将书法楹联内容纳入教材,即可实现书法楹联文化的普及化,预示着书法楹联文化将迎来新一轮的繁荣高潮。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书法楹联的大众化进程,使其深入人心,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心灵。例如,高等教育机构在开设书法楹联课程之际,也可以通过举办书法楹联竞赛来推广这一文化,使得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得以交流。此外,校园书法楹联传承活动的开展和文化教育基地的建立,通过构建浓厚的校园书法楹联文化氛围是学生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可以通过校园节日庆典或设立书法楹联阅读角来激发学生对书法楹联文化的热情,拓宽书法楹联文化的传播渠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升华。
为促进乡村楹联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书法楹联在乡村旅游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打造青山绿水文化立体旅游,书法楹联为乡村风貌增添独特的韵味与美感,采用书法楹联来装点景点,这与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审美情趣相契合,更深层地反应了中华民族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传承书法楹联文化是保持地方特色的关键。一方面,书法楹联可以满足游客在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特别是需要艺术方面的力量来满足,而书法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过人类智慧的提炼,成为丰富旅游体验的重要资源,它能够提升游客对旅游景观的审美认知。另一方面,书法楹联不仅能够增强景区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业的品质,还能挖掘并保护当地代代相传的有价值书法楹联文化遗产,结合当地的地理特色与历史背景,创作出富有地方色彩和时代风貌的新书法楹联。书法楹联的运用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建筑,还应拓展到广告宣传、商铺门面、乡村标语以及各类文化创意产品中,以打造具有象征意义的地区标识和品牌效应。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乡村旅游走向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摆脱单一观光的局限,迈向更深层次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为促进乡村楹联文化建设,要不断推陈出新,体现时代风貌。古时的书法楹联多聚焦于诗画逸事、山水景色、生活哲理等方面,新时代,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倡导作者将时代议题、社会焦点、科技新潮等新鲜元素融入书法楹联创作之中。比如通过开展书法楹联竞技、书法楹联展会等活动,唤起大众的创作热情,打造出既映射时代气息、又贴近当代生活的新颖书法楹联。这类书法楹联不仅能够触动人心,还能让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紧密融合,尤其在传统文化寻求创新转型的大背景下,针对书法楹联文化的发展现状,要不断通过书法楹联内容上的革新,激励书法楹联创作者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和价值观,创作出能够体现时代风貌的书法楹联。通过组织书法楹联创作竞赛、展会等活动,点燃创作者的创意火花,推动他们创作出带有时代印记的书法楹联作品。此外还要加强书法楹联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突破,结合现代审美潮流,探索书法楹联在书法、绘画、设计等多个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将现代艺术风格融入书法楹联书法,或使用数字技术创作出视觉效果震撼的书法楹联艺术作品。此外,要通过不断拓展书法楹联应用领域的拓展,进一步扩大书法楹联的应用范围,将其融入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等,进而不断促进书法楹联适应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
为促进乡村楹联文化建设,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借助互联网介质及社交网络介质推广传播书法楹联艺术,以此增强其传播的速度与覆盖范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书法楹联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正面临着新的保护与发扬的契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不仅为书法楹联艺术的存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它的普及和创新拓展了新的道路。比如通过在线书法楹联展览、教育视频,以及互动的书法楹联创作平台等形式,使得更广泛的人群有机会接触并学习书法楹联艺术。要积极通过互联网线上平台等,强化书法楹联艺术的教育与继承工作,开设专门的书法楹联课程、组建兴趣小组、举办创作竞赛、开展文化讲座及研讨活动、建立传承基地等措施,旨在守护这份传统艺术,并培育出对书法楹联艺术有深刻见解和创作才能的新生代。同时,网络的展示平台不仅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书法楹联艺术作品,而且通过资源共享,激发大众的兴趣,推动学术交流和知识的广泛传播,特别是通过融合虚拟现实技术于书法楹联艺术之中,虚拟现实技术为体验书法楹联艺术提供了沉浸式的新方式。在虚拟的书法楹联艺术馆中,观众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近距离地领略书法楹联作品的独特魅力。
书法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传统书法楹联多出现在节日庆典和建筑修饰中,而在当代,楹联文化的兴盛促进了我国乡村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楹联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了乡村传统文化的振兴与传承。因此,为了有效推动了楹联文化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的进一步传播,我们可以将书法楹联的应用推广至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让书法楹联更贴近人民生活、反映民众心声,并不断提升其现代气息与实用功能,将书法楹联融入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工作中,有助于有效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
作者:牛鲁玉 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