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要“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精神不仅指导着文化建设,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意义深远且极具实践价值的重要启示。乡村振兴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简单修复与重建,其核心要义更在于对文化振兴的高度重视与深度践行。文化振兴犹如乡村振兴的灵魂支柱,唯有坚定不移地推动乡村文化向着繁荣昌盛的方向持续迈进,方可从根本上满足广大乡村居民对于美好生活日益增长且多元多样的需求与向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建设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把握人民文化需求的时代特征,努力为乡村居民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让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根本价值所在,引领乡村文化建设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石。
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重要性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复兴,文化振兴同样关键。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居民文化需求从 “有没有” 转向 “好不好”,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包括对高雅文化、通俗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等不同层次文化的需求,以及因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等因素产生的差异化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根本价值所在,能够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推动乡村全面发展。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意义重大。它能够承载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使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扎根,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农民文化素养与文化自觉意识,为乡村全面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
乡村文化振兴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这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承载着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使命。通过乡村文化振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乡村扎根,推动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营造文明和谐的新风貌。同时,它还能增强农民的文化素养,激发文化自觉意识,为实现乡村全面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路径
把握文化需求特征。精准把握人民文化需求的时代特征,尊重人民作为文化主体的地位,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完善人民的文化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回应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人民文化需求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需求层次看,已由单纯的 “有无” 向 “优劣” 转变。在乡村发展的新阶段,基本文化需求得以满足后,农民对文化产品的品质、内涵与创新性有了更高追求。高雅与通俗文化共赏,经典与流行文化并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不同类型文化均在乡村拥有受众,且民众已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更期望在多元文化中展现自我、实现价值。从需求类型而言,多样化趋势显著。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等差异致使乡村居民文化需求分化。年轻一代渴望现代时尚、富有科技感与创新性的文化体验,老一辈则更钟情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这种多样性要求乡村文化建设精准施策,提供贴合各群体特色与需求的文化服务。
尊重人民作为文化主体的地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原则。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乡村文化的源泉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劳作实践与情感世界。农民在长期农事活动与乡村生活里积累的丰富经验、独特审美,催生出诸如质朴的民间歌谣、精美的手工艺品、别具一格的乡村建筑等璀璨文化成果。因此,必须充分认可并尊重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搭建广阔平台,给予创作支持,激发民众的文化创造力,使乡村文化在人民的积极参与中焕发出蓬勃生机与独特魅力,进而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增强乡村凝聚力与向心力。
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源泉。人民群众在乡村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创新创造,为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浪潮中,人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实践活动,孕育出融合产业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新型文化形式。例如,乡村旅游中的民俗文化体验项目、农产品加工中的文化创意元素等,都是人民实践创造的生动体现。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还为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开辟新径。故而,乡村文化建设应紧密围绕人民实践创造,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加以提炼升华,使其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支撑。
加强文化政策支撑。健全乡村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农村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鼓励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培养乡村文化人才等多方面措施,全面提升乡村的文化水平,满足广大乡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推动文化创新与传承。文化振兴不仅是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支持本土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行业的融合发展,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就业机会。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复兴,更是精神文化的复兴,它能为乡村居民带来更加充实、丰富、幸福的生活。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乡村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乡村文化能够打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深化乡村数字治理理念,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推进乡村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驱动乡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与此同时,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需要以人为本,尊重乡村居民的文化习惯与需求。在推动乡村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兼顾传承与创新,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培养文化人才队伍。乡村振兴便需要大量具有文化创新和传承能力的人才。乡村振兴需要大量具有文化创新和传承能力的人才。乡村文化人才不仅仅是文化工作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更是乡村文化创意、内容创作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提升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部分。乡村振兴还需要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中。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要依赖老一辈的传承,还需要年轻一代的创意与活力。可以通过加强乡村文化创新平台的建设,鼓励年轻人将自己的创意与乡村文化结合,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是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现代化发展与创新的自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要敢于创新,推动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的再生与发展。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自信,首先体现在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保护上。通过系统的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乡村居民能够从自身的文化中获得自信,提升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同时,乡村振兴还要注重文化自信的现代化转化,即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乡村文化,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坚守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而乡村振兴的实践又为文化自信的巩固和提升创造了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只有当乡村人民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积极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乡村振兴的目标才能全面实现。
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需求,既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又体现出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互动。要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服务的质量和层次。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文化人才、促进文化创新,乡村文化才能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豆颖康 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