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质生产力是在经济发展新阶段中,以知识、信息、技术和创新为核心要素,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和转型的一种生产力形态。它强调的是以高效、可持续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生产方式,体现了经济发展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变的趋势。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为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新质生产力视域对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农林学科知识体系要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培养出既懂农林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前沿科技的复合型人才。新质生产力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众多新机遇。一方面,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拓展乡村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吸引更多人才回流乡村,从而全面推动乡村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多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与人才支撑体系。
农林高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核心机构,应当紧密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发展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专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农林高校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强化专业教育,培养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人才。当前,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传统的农业知识,还需要与现代科技、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一是课程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林高校可以通过引入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农村环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例如,课程中可以增加与当地农业合作社的合作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生产和管理中,增强他们对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解。二是强化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促使农业与科技、经济、环境等领域的紧密结合。在课程设计中,农林高校可开设农业生物技术、生态经济学等跨学科课程,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三是课程体系应当灵活调整,及时更新。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新的生产力要素不断涌现,农林高校应建立动态的课程更新机制,及时引入新技术、新理念。例如,可以开设数字农业、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等新兴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能力。四是课程评价体系应多元化,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维度对学生开展评价。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估,农林高校还可以通过学生展示实践成果、提交项目报告的形式,综合评价学生在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表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校企合作在农林高校人才培养中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机会。一是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农林高校可以与地方农林企业、农业合作社及相关行业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学校可以和当地农业公司合作,开设“企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际生产中参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收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提早适应职场。二是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学校课程的更新与迭代。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向高校提出适合市场化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建议。高校根据企业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实现理论研究和市场需求的相互促进。三是校企合作还可以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他们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学生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深度参与项目研发,既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又通过实际研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四是强化校企合作能够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技能需求,从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也能通过企业实践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农林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一是可以尝试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在项目式学习中,同班级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围绕乡村振兴的项目开展“头脑风暴”,通过思想碰撞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针对一个真实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学生开展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方案设计、试运营等,最终提交完整的项目设计和报告。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可以加深他们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二是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法。教师提前发布乡村振兴的案例,让学生对案例提前了解,发现案例的优点和不足。上课的时候,通过学生提问、老师答疑、班级讨论的方式开展授课。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授课模式。通过线上平台,学生可以随时获取学习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和互动,甚至可以连线业界顶级专家开展在线交流。这种灵活的学习模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四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农林高校可以设立与乡村振兴相契合的创新实验室或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项目开发和研究,支持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自主探索的环境不仅能够激励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多元评价体系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挥棒。多元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要综合考虑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素养。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一是评价指标的设置可以多元化。除了学术成绩外,还可以设定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素质指标,如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多元评价体系可以尝试把学生个人评价、同学评价和指导教师评价分别赋予一定评价权重的方式开展。通过学生对项目过程的复盘,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同学评价则可以教会学生从别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成果,可以促进同学之间更好合作;教师评价则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单一考试成绩所带来的片面性,提高评价的公正性与科学性。三是做好定期的反馈与指导。指导教师应该根据以上评价方式,阶段性对学生进行总结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扬长避短并引导学生及时回归正确的方向。通过反馈,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还能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林高校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进而影响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关注教师的专业背景与实践经验。农林高校应优先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特别是在现代农业、林业及乡村发展领域内具有实际工作经历的专家。通过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教师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真实案例及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与进修。农林高校应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行业会议和实践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与行业动态。可以安排教师到乡村进行调研,了解当地发展需求,将实践经历融入课程设计之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三是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教师可以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同时将研究成果反馈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例教师可以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的热点问题,设计相关的课程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研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四是出台必要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农林高校可以从待遇留人、事业发展留人、工作环境留人等方面考虑,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加入本校的教职工队伍。可以设立教学质量奖项,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创新和突破,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工作部 方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