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国目前所实施的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中,涵盖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方位振兴,其中文化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为了大力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更加关注文化产业所发挥的根本性作用,利用乡村文化振兴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让乡村文明焕发新的生机。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盛,有助于传承和拓展我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同时也能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和丰富其文化生活品质。在当下,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精神文化的渴望愈发迫切。我国农村地区蕴含着众多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是我国文化精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农耕文明中包括“敬老爱亲、尊卑有别的道德规范,以及邻里和睦、诚信为本的行为准则”,同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包括民间戏曲、剪纸、编织等艺术形式十分丰富,通过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既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进一步促进凝聚民族精神、教育民众、净化社会风气方面的关键作用。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盛,有助于唤起乡村居民对传统文明的关注与情感。乡村文明作为居民共有的精神寄托,它有助于加强村民间的相互认同与凝聚力,助力乡村社区的和睦与稳固。在我国辽阔的乡村地区,积极挖掘乡村文化产业潜能,有助于农村珍贵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系统搜寻、归纳与维护。例如,针对各个乡村的文化特色,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盛典、传统技艺研习班等,引领年轻族群深入认识和掌握传统文化,维系乡村独有的风貌,这对于传统乡村文明的继承与保护大有裨益。此外,借助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能唤起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进一步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保护。特别是在一些乡村地区保留的很多传统节庆习俗,比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价值观的体现。通过发展这些文化产业,同样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多展现自身才华和创意的舞台,点燃了他们的创业激情,推进了乡村文明的新陈代谢与进步。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盛,激发了乡村精神风貌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正面推动作用。在推进现代化的征途上,必须充分认识到精神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导向作用。比如通过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共同打造了邻里和睦、互助互爱的和谐环境,促使村民们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逐步培养出文明乡风、和谐家风、朴实民风,进一步的净化了乡村的精神文明面貌,人们可以更加积极向上地开展生产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良好的乡村文明也可以促进乡村文化与其他产业如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的结合,催生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新形态,进而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全面增长。比如一些乡村依托本土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开发了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从而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在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的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积极作用。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盛,对增强乡村经济的实质增长具有显著作用。乡村地带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迷人的自然资源,对这些资源的深入挖掘与运用,能吸引更多游客与资本投入,从而推进乡村旅游与创意产业的繁荣。比如,通过建设独具风格的民宿、农庄和文化遗产展览馆等,吸引游客体验乡土风情和感受传统底蕴,进而促进当地农户的收入增长与就业机会。此外,积极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也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形态的多样化。诸如“乡村篮球联赛”“乡村足球联赛”等现象级活动的兴起,以及“体育+乡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这类新型模式的创新,都通过深挖乡村特色,激发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的持续增长,同时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增加村民的经济收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盛与进步,要持续增加乡村文化底蕴的深度。首先,要深挖乡村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人文精神以及伦理规范。例如,应在乡村中大力表彰道德楷模,塑造学习的典范。通过在乡村中培养文化建设意识,激发农民对乡村文化的关注,从而提升他们参与强化乡村文化建设的自发性和积极性,如在农村推广改进风俗习惯,发动村民依据本地实际制定村规民约,以法律为支撑,完善村规民约,并利用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力确保其执行。其次,要不断充实农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其精神享受的层次,进一步强化农民对乡村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乡村文化深植于村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与农业传统、农村风貌以及乡村社区的特性相契合,体现乡村社会的本土特色。发展乡土文化产业,需提升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自觉意识,唤起他们的文化主导性。可以通过培育乡村文化引领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民间技艺人员等手段,增强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通过搜集、整理并数字化传播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技艺和故事,拓宽乡村文化的传播途径,提升农民保护与传承文化的自觉意识。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盛与进步,要做好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组织和模式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振兴乡村文化的核心任务,其不仅是乡村文化的承载工具,而且也能够保护和发扬地方文化特色,助力农民朋友增加经济收益。为了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发展潜力,要积极深入探究乡村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价值的基础上,巧妙地将现代理念、新型业态以及创新模式融入乡村文化产业中,并根据各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方法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乡村应充分利用各种可行策略和措施,不断强化文化建设的组织性、集中性和产业性,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的事业,政府机构可以通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和民俗文化的创新研究,融入时尚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同时,依托乡村的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将乡村文化特色转化为吸引人的旅游景观,旨在实现既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又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盛与进步,要充分激活乡村市场潜能。为更加有效地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致力于培育具备竞争力的农村市场主体,包括打造优越的乡村商业环境和政策扶持体系,助力乡村文化企业的成长环境等,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通过社会各界对特色乡村文化的扶持发展,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针对文化资源丰富的乡村,应当挖掘和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品牌意识及其影响力。通过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企业、产业园、示范基地,打造文化品牌孵化平台,并通过各种文化展示活动提升品牌的市场认知度。同时,强化乡村文化领域人才的培养,激活乡村文化品牌的激励机制,运用艺术手段深化文化内涵,并回馈乡村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在推广精品文化方面,应鼓励乡村文化精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全国展示,促进城乡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扩大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鼓励乡村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历史背景和人文资源,塑造高品质、高标准的乡村文化品牌。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盛与进步,要以“乡土文化+”为中心的多元化产业融合策略。要进一步推动农、工、服务三产融合创新模式,融合传统农耕、制造业及服务业的文化要素,打造互动性强、共享性高、多元化的文化产业链及网络,致力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实现从文化产品到艺术精品的转化。同时,促进产业嵌入式增长,通过改善乡村居住环境,促进环境与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要结合市场动向与消费潮流,创新性地把本土文化转变为有吸引力和传播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经济的价值与盈利能力。此外,要着力发展农业、文化与旅游业的综合业态,促进文化业态与乡村旅游的深度结合,打造兼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与创意文化产品共融的新模式。要深入挖掘、保护和推广乡村的红色、绿色和古色文化,培养特色文化企业与产业集群,创建集田园文化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通过探索书院、陶瓷、古村落、中医药等乡村文化特色,构建覆盖全年龄层的乡村文旅产业链,激发全员参与乡村文化的动力。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盛与进步,要大力发掘与吸引致力于乡村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为了保障乡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还需打造一个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彰显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潜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扶持政策,使农村充满机遇,留住人才,推动人才资源向基层倾斜。打造战略人才储备库。专业人才是强化乡村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振兴的核心动力。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本地人才的培育,又要重视外部人才的引入。一方面,要在农民群体中筛选并培育人才,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激励本地人才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并确保他们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开设各类提升班,为本地文化人才创造学习与成长的机会,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点燃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同时,也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家、文化人士、科普人员、退休者和文化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汇聚成一股新的文化建设势力。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盛与进步,要积极推进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乡村数字文化经济。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的乡村文化发展平台。加速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领域的应用,借助网络直播、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兴渠道,以及数字孪生、VR、裸眼3D等前沿数字技术,革新展览和互动方式,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激发数字文化新业态的诞生。应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探索创新的工作模式,打破时空界限,实现专业人士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远程辅导,从而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根基,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对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至关重要。因此,要通过深挖乡村文化的价值,不断塑造乡村新风貌,并且利用各种手段和措施,积极做好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不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构建和谐的乡村文化生态,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与积极发展,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作者:左川玉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