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如何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胜势,成为时代赋予涉农院校的重要课题。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依托平和蜜柚科技小院,深入探索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之路,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自讨苦吃”精神全方位融入生态产业实践,为守护绿水青山、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与深刻启示,同时也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山”理念与教育的融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自然财富与经济财富的内在联系,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学院立足区域特色与学科优势,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柚子产业为切入点,开启了一场“柚”见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
这一理念,不仅源于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深刻认知,更是基于对乡村产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通过“第二课堂”的教育,师生们深刻理解“两山”理念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认识到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柚子作为福建地区的传统特色农产品,拥有广泛的种植基础和市场潜力。然而,过去由于缺乏科学规划与生态意识,柚子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受传统施肥观念的影响,蜜柚种植伴随大量化肥、农药使用,引发了一系列水土问题,成为阻碍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学院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柚子产业的全链条,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这种理念的实践,引导师生们将个人的科研与实践行动与国家的生态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连,增强了师生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产业兴旺的科技引擎与教育的创新驱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乡村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学院充分利用科研优势,为柚子产业注入科技动能,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绿色化农业的跨越,而科技赋能的背后离不开教育对创新精神的激发。
学院聚焦柚子种植过程中的土壤改良、肥料高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通过研发和应用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农资产品,减少了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土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同时,推广果园生草栽培、合理间作套种等生态种植模式,构建了果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了柚子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真正实现了“减肥提质增效”。
学院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等培养了师生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他们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去思考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让师生们认识到农业生产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类未来的责任感。
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与教育的铸魂育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兴则乡村兴。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打造一支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教育在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科技小院开设与柚子产业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系统掌握柚子产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活动,在柚子种植基地实习、乡村振兴调研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乡村,培养对乡村的热爱,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和能力。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锻炼,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过程,是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参与实践,学生们能够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农民的生活需求以及农业产业面临的困境,从而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将个人的成长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决心和信念。近年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人才,许多毕业生投身到乡村振兴一线,成为推动柚子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在人才服务乡村机制创新方面,学院建立了“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队+农民培训学校”的人才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支持。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和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让教师和学生明白服务乡村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是将知识回馈社会、助力农村发展的高尚行为。在服务过程中,培养他们与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做到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学院选派了一批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一线,为柚农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组织专家服务团队定期开展巡回技术培训和咨询活动,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技术讲座和现场观摩会,向广大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
协同发展的模式创新与教育的价值凝聚。学院探索出了一条凝聚政府、高校、农民各方价值共识的多方协同合作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政府加大了对柚子产业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改善了柚子产业的发展条件。同时,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农民等各方力量参与,协调各方利益,形成了协同推进实施的强大合力。
高校支撑,技术引领。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充分发挥自身在农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为柚子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学院与地方政府、农民紧密合作,共同开展柚子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工作,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在服务农村的过程中,师生逐渐认识到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场所,更是服务社会、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学院鼓励师生将科研成果与乡村实际需求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
农民主体,共建共享。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学院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农民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让农民真正成为柚子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和建设者。农民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参与柚子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了增收致富。同时,农民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乡村文明意识,积极参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推出的科普剧《“柚”见绿水青山》生动展现了平和蜜柚科技小院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显著成就,为涉农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该剧不仅深刻反映了科技小院的工作成效,也启示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涉农院校的科技与人才优势,创新发展模式与机制,加强多方协同合作,推动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教育理念在这一过程中犹如灵魂一般,贯穿于各个环节,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乡村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取得进步,而且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也实现提升。这样,我们才能让广大乡村地区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林惠科,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