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国家发展战略,旨在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途径。在当前高校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融合需求下,探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求,构建具有实践意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对于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多维度措施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旨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任务,为学生提供从创意生成到项目实施的全链条培养,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注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紧密的协同关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激发乡村经济活力,大学生融入乡村发展,能为乡村提供新技术新理念,为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大学生扎根乡村探索创新创业项目,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了应用场景。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也能为学生提供创业灵感,乡村产业转型需求进一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创造了落地可能性。通过乡村振兴政策支持,高校可以与乡村地方合作建立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从项目孵化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形成了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外部环境,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模式
基于乡村产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以乡村特色产业为切入点。要探索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项目设计,现代特色农业、电商等是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创新创业项目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帮助大学生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成果。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学习的农业科技知识,探索开展农产品种植项目,进一步结合地方自然条件,创新开发绿色生态农业,探索打造高附加值的有机农产品品牌。在乡村旅游创新创业项目中,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优势,结合乡村自然景观特点设计具有创意的旅游路线,推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生根。乡村地区文化资源丰富,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设计文化体验项目,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项目,提升乡村产业文化内涵。此外,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平台开发项目,帮助乡村农民销售产品,设计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商业模式,推广农产品销售渠道。
基于校地合作的创新创业孵化模式。校地合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乡村振兴的重要机制,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创业孵化模式。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与地方共同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可以设立针对乡村需求的创业课程,鼓励大学生以团队形式深入乡村调研,了解地方资源需求,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管理技能。乡村地方则可以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成本,还可以为高校项目提供资源支持,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也是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者。通过校地合作搭建的创业项目,有助于推动乡村当地经济发展,吸引城市资本进入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
基于社会服务的创新创业公益模式。乡村振兴不仅关注经济层面,更强调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的乡村公益项目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大学生通过广泛参与教育等相关公益志愿服务项目,可以更深入地融入乡村发展,了解乡村治理实际情况。大学生要积极参加乡村支教等项目,助力乡村改善教育条件,为乡村留守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医疗卫生领域,医学院大学生可以开展乡村义诊活动。针对乡村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要积极探索开发生态环境创新创业项目,具体而言,可以设计垃圾分类回收方案,帮助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实践中,要注重将社会责任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同时,能够充分锻炼自身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未来融入乡村发展大局夯实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下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基于需求导向,优化课程设置。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设计应充分结合乡村实际需求,从课程设置入手,打破传统课程内容限制,通过深入调研乡村发展现状,设计面向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可以设置如乡村文化产业开发等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乡村主题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学习。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多以商业化创业为目标,容易忽略乡村发展的特殊需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应推动项目类型的多样化,学生团队可以探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类项目,帮助乡村提升农产品质量,通过乡村电商平台建设类项目促进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引入“创客空间”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创新环境,可以进一步推动项目落地。
坚持校地协同,整合教育资源。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践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与乡村地方政府、企业等形成协同合作模式。地方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可以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大学生团队在乡村开展创业实践。高校可以通过科研团队的介入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乡村企业作为重要角色,可以提供市场经验和运营资源,为学生创业项目落地提供保障。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与高校联合开发新型农产品,为乡村农业产业升级提供动力。通过多方合作,能够建立起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在校地协同的框架下,资源共享是实现利益共赢的核心,乡村政府可以开放农村公共设施,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实践场所,高校要共享科研设备资源,有效降低创业成本。大学生团队通过合作模式,能够实现成果转化,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开展多元评价,建立反馈机制。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成效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还需关注项目对乡村发展的实际贡献。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评价主体应保持多元化,引入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同时也能通过多方反馈优化项目内容。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对乡村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要积极与企业的沟通,发现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在市场化应用中的不足,最终为项目优化提供指导。作为高校应在项目完成后定期收集学生反馈,形成系统评价报告,对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改进项目推广策略。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促进多方交流,将成功项目的经验总结为案例库,不断深化校地合作关系。此外,高校可以设立动态监测机制,对已经实施的项目进行长期跟踪,及时了解其后续进展,切实保障乡村振兴创新创业项目发挥实效。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紧密对接乡村实际需求,加强政策引导,拓展校地合作的深度。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引导学生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当中,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动力。
(孙鹏跃 菏泽学院单县分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