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渔文化是与渔业生产、渔民生活及水域资源密切相关的独特文化形式,承载着几代人以水为生的历史与智慧。我国的渔文化历史十分悠久,分布于沿海、江河流域以及湖泊水域的渔民群体之中。渔文化不仅体现了渔民的生产活动方式,还深刻影响了渔民的生活习惯、风俗、艺术表现及社会组织形式。渔民的生产活动是渔文化的核心。从古老的以人工操作为主的手工捕鱼技艺到以机械化设备为主的现代的渔业技术,捕鱼技艺、渔船建造、渔网编织及捕捞工具的使用等,都是这一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许多渔民拥有独特的渔具制作技巧,这些技艺代代相传,形成了丰富的民间手工艺术。同时,渔文化还深刻影响了渔民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在渔村,群体合作与互助精神至关重要,捕捞、修船、养殖等活动都依赖于村民之间的密切协作,这种习惯至今未变,成为渔民群体情感联结的重要纽带。在艺术表现方面,渔文化通过渔歌、民谣、舞蹈及戏曲等形式得以传承。渔民的歌谣通常讲述捕鱼的艰辛与希望,渔歌中的旋律和歌词常常带有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刻反映了渔民对水域的敬畏。渔文化整体上是一种与自然密切互动的文化,深植于渔民的日常生活中。随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渔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挑战,并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渔村振兴不仅仅是农业产业的升级,更是渔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态的全面提升,是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相互融合的过程,渔民转型为渔村振兴提供了新机遇。其中,渔文化是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通过对渔文化的传承,乡村能够保留独特的地方风貌,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乡村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的承载地,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的来源地。乡村振兴,文化为魂,要深入挖掘、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要让其在乡村治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文化振兴,能够保存乡村的传统习俗、民俗风情、地方艺术、节庆活动等,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提升乡村的独特魅力,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例如,渔歌、渔谚、传统捕鱼技艺等文化形式能够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生,通过节庆活动、文化展览等方式传承和创新。且渔文化中常包含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能够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推动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进而促进绿色发展的实现。此外,渔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也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可以激发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创新活力。因此,通过文化振兴,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的有机融合,推动乡村全面繁荣。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密不可分,乡村振兴的全面落实离不开文化振兴的深度融合。
对于渔文化的传承,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珍贵的文化遗产。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积极行动,开始建设“渔文化博物馆”或设立相关专题展览,借此展示渔民的历史、传统技艺和文化特色,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群体的文化传承与贡献。通过这类博物馆的展示,渔文化的珍贵资料和实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渔文化在与现代产业的结合中也展现出了新的发展潜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渔文化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部分,正逐步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动力之一。许多地方开始探索以渔文化为基础的产业转型,利用独特的地域文化吸引游客,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化。例如,部分地区推出了渔民文化体验项目,游客可以亲身参与传统捕鱼活动,亲近自然,体验渔民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与技艺,深入了解渔民的日常生活。这些体验项目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了捕鱼的艰辛与乐趣,也促进了渔民文化的传承,增加了游客对渔民生活方式的认同与尊重。此外,“渔家乐”成为了这些旅游项目的亮点之一。传统的渔民饮食和特色河鲜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访。新鲜捕捞的鱼虾、独具风味的渔家炖菜、风干的特产等,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成为游客体验当地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渔家美食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也通过增加游客的消费带动了地方餐饮业的增长。通过引导渔民参与旅游服务、手工艺制作、渔具展示等活动,渔民不仅能从中获得经济回报,还能借此保持对传统技艺的认同和传承。借助渔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许多渔民转向从事旅游服务、乡村民宿经营、手工艺品制作等领域,既保持了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又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增长。一些渔村通过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将渔文化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吸引游客参与环保活动,提升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这种绿色发展的模式不仅带来了经济收入,还推动了生态保护和地方文化的传承,促进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推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长江流域,尤其是湖北宜昌一带,渔文化与地方传统手工艺密切相关,而“峡江绣娘”便是这一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作为长江流域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峡江绣娘”不仅继承了渔民的传统文化,也为渔民群体的生计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结合渔文化与“峡江绣娘”这一民间艺术,乡村振兴得以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地方经济的多元发展。许家冲村被誉为“三峡坝首第一村”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近年来,村民们积极响应国家长江大保护政策,弃船上岸,逐步实现产业转型。绣娘们通过精湛的刺绣技艺,将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渔民生活、民间故事和地方特色文化,细腻地呈现在绣品之上。通过现代化的包装和设计,牵花绣产品逐渐拓展到香包、香囊、胸针、耳环、戒指等创意产品,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手工艺的推广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持续的经济效益,也为渔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许多年轻人通过学习牵花绣,将这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在这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许家冲村通过坚定文化自信和创新,通过《峡江绣娘》演出等文化活动的推广,许家冲村成为了一个集渔文化、传统手工艺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示范村。村民们的收入得到了显著提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团队的努力为其他渔村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范本,展现了渔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巨大潜力。
渔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部分,具备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产业潜力。渔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对生态、经济、社会多方面需求的回应。渔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为乡村振兴中的社会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得到保护和发扬,还能为渔民群体提供新的经济机遇,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乡村社会的持续发展。渔文化的传承,既是深层次社会变革的体现,也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考。通过探索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的融合路径,渔文化或许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未来,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渔文化将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振兴。通过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的综合效应,依托政策支持和产业发展,渔民转型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亮点,为长江流域的生态修复和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作者:徐岑,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经济学院;覃雅,宜昌市夷陵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