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振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更是乡村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底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是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基础。
乡村文化振兴大战略,给乡村百姓带来了具象化的幸福,明显的表现就是农民精神生活得以拓展。传统乡村百姓的精神生活甚至是一片空白,而如今的乡村百姓,精神富裕和物质富裕齐头并进,不仅有多样化的文艺活动富足老百姓的农闲时光,还有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充实老百姓的爱好。有这样一项调查,其中的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在调查中,有接近80%的村民都点赞了当地的传统技艺资源,认为该项工作的开展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幸福感和满足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由此可见,此项工作为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提升注入了活力源泉。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基底,我国各地区在这方面都鼓足了干劲,采取了多样化的行动夯实文化生活的支撑,并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从文化和旅游部公开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到2023年底,4万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全国各处落地,57万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各地百姓的“乐园”,58万家农家书屋给村里的农民带来知识食粮。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工作中,力度不断加大,搭建了乡村文化活动的平台,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沂源县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大刀阔斧”,对全县100多个省定贫困村建设了设施齐全的文化活动室,让文化设施的硬件水平得以提升,也让贫困村有条件开展文化活动。
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当前乡村文化中最为活跃也是最为普遍的形式,让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同时也让乡村文化有了传承发展的新载体。在关于陇南市的调研中发现,陇南市在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当地文艺活动演出的开展,举办了多场被观众喜爱好评的文艺演出。每年送戏下乡1000多场次,年均演出2156场,全县100多万的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艺演出,农民朋友也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百姓对于文化艺术越来越亲近,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在农村,还要投放更多的精力到老百姓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思想上浸润老百姓,老百姓才能在行动上有所转变,进而才能改善老百姓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传统乡村的百姓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学历有限,接受专业系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也十分有限。所以,在乡村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定要切身站在农民朋友的立场上,选择与老百姓距离较近的载体,选择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的形式以及内容,让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柔软灵活的方式渗透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广泛开展的“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其实就是在无形中有效提升了村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活动明确了评价细则,每个家庭在对照评价标准的时候,会自行查摆自己家庭在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根据标准的要求去优化改进家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大众对于社会文明的关注,也会让更多的人参与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工作中。
乡村文明创建活动能切实提升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成果,比如在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等评选活动的过程中,农民的积极主动参与能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乡村文明建设的速度。在一项统计中我们看到,某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村庄,村民参与率达到了90%以上,数据足以说明该村的乡村文明风尚基本形成。
乡村教育和培训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将日常生活中农民接触不到的农业科技、法律知识、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借助教育宣传和讲座培训等,辐射给老百姓,老百姓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保障。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基础。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能切实提升乡村文化生活的服务效能。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阅读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覆盖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诉求,让村民不再囿于庄稼地,而是能将生活聚焦到更多领域,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是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文化服务的渠道和方式。部分县城通过建立数字图书馆和在线文化平台,为农民提供了便捷的文化服务,农民通过网络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增加了30%以上。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培养能提升乡村文化生活的服务效能。传统乡村发展将过多的重心放在粗放型产业和农业的发展中,而在数字化新时代,乡村的发展形式和发展思路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同时对于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标准也更高了。到村大学生的队伍逐渐加大,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人才成为当今农村发展的需求,专业化综合型人才不仅能够提升乡村文化服务的专业水平,还能让农村的发展更有活力。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乡村经济的融合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地域性、生态友好性、文化体验丰富性和创新性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业产值超过9000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农村地区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直接或间接创造了数千万个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推动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太湖县汤泉乡龙潭寨村,通过开发古民居参观、民俗体验等旅游项目,让原本沉寂的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乡村文化产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为农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山西省高平市釜山村依托百年老梨树,修建赏花小道、观景平台和独具梨园风格的木屋驿站,打造以古梨树种植为主题的生态公园,助推黄梨产业发展。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渠道更加宽泛,给了农民更多机会去寻找、延伸就业岗位,比如传统农民大多需要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而在文化产业园内,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编织文创产品,凭借自己的巧手把自己当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元素展现给外地的游客。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的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也让百姓的创造力得以激发,老百姓在手工编织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
乡村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让当地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市场附加值。如果乡村一直拒绝“开门迎客”,经典的民俗技艺得不到传承和发展,而是仅仅活跃在村民之间,则失去了其价值,也无法让经典民俗在新时代继续展现生机和活力。而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村民们可以用当地的小麦、玉米等打造成为特色的文创产品,比如将当地的农产品搭建成为当地的特色建筑的造型,一方面加强了对当地特色建筑的宣传,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依托短视频平台得到推广之后,会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打卡,自然加快了当地的文旅市场的发展,从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
乡村文化建设让农民的整体素质更高了,因为农民在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时候幸福感更强了,情绪更稳定了,而且活动的开展会为乡村带来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让乡村的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农民可以足不出户,就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愉悦身心的同时也满足了农民的好奇心。比如通过建立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为农民提供了学习和阅读的场所,农民可以趁着农闲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通过阅读积累丰富认知,修身养性。
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有效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文化活动能让老百姓的爱好和特长找到施展的舞台,让老百姓的生活除了柴米油盐还可以有诗和远方,身心同频共振,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乡村文化建设还让乡村百姓的内心更为健康和积极。繁重的生活压力可以在文化活动中得以缓解,焦虑的心情能得到放松。在健身舞蹈、体育比赛等活动中,农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心理健康也得到了改善。长时间高频率地参与文化活动,能让老百姓心情舒畅。
乡村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及增强农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它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路径。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结合地方政府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乡村文化建设正不断深化,为乡村的全面发展和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作者:兰陈妍,福建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