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红色旅游“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
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将红色文化旅游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相结合,为传统村落的全面振兴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路径。通过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可以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红色文化价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同时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福建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全省有69个老区苏区县(市、区),3600多个革命基点村,2683处革命遗迹,居全国第6位;且省域内1470个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中有15.4%为革命基点村。如何通过红色旅游赋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福建积极响应党中央弘扬建党精神、用好红色资源的号召,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诸多传统村落依托丰裕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良的山海生态资源,从红色资源的存留地变成红色乡村的建设地。仅2024年上半年,福建省红色旅游A级景区接待游客1106.28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8%;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45.43亿元,同比增长18.8%。红色旅游已经成为福建旅游的重心产业、革命老区的富民产业、乡村振兴的美丽产业。
近年来,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许多传统村落凭借自身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红色文化旅游村落已经成为当地的知名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在红色文化旅游的推动下,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村落的整体风貌得到了有效改善。
然而,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传统村落红色旅游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目前红色文化的类型、体验、教育模式同质化、单一化和扁平化现象突出,传统村落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红色事件、革命人物等红色基因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二是红色旅游与乡村融合发展有待加强。部分红色乡村旅游更多向游客展示和呈现红色资源优势,而村民生活、生产需求、民俗文化、历史人文、传统建筑等优势未得到充分的发掘。三是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红色乡村的村落风貌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红色乡村多处偏僻区域,交通指示标识、停车场、无障碍设施、应急救援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对红色文化传承、乡土记忆续存的空间重视相对不足,乡土文化景观呈现割裂化、碎片化状态。四是数字体验、数字服务等手段与载体有待进一步丰富。目前红色乡村新媒体传播与数智化体验手段与载体相对单一,缺乏吸引力、共鸣性与互动性,红色旅游品牌宣传、创新体验无法适应当前数智时代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强化顶层设计,加大传统村落红色基因保护传承力度。一是健全红色资源普查体系,持续开展传统村落革命文物普查登记、征集与定级工作,挖掘闽东、闽西、闽北、闽南、闽中五大区系中传统村落红色精神内涵、红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基因,突出闽东海防文化与革命精神的交汇、闽西客家文化与革命传统的融合、闽北理学文化与革命文化的融汇、闽南海洋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交融、闽中山林文化与红色精神的结合。二是完善红色资源保护体系,依据《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红色资源保护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保护革命文物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和梯次利用等空间管制措施。三是健全精品村落红色文旅体系。挖掘独特红色基因、整合区域红色资源、强化区域协作,结合“红色遗产保卫战”“历史名镇复兴战”“生态环境保卫战”,统筹规划“闽西中央苏区百里红色朝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中央红色交通线”“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等传统村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挖掘与传承“古田会议精神”“永安抗战精神”“苏区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
融入红色文化,探索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一是红色旅游与传统村落山海、山水资源融合,打造包括闽东红色山海游憩区域、闽北红色山水度假区、闽西北红色康体休闲区、闽中红色生态体验区以及闽南红色海峡联动区等特色发展区域。二是红色旅游与传统村落生态景观融合,开发红色生态游步道、红色康养慢行道、红色村跑、红色文化星火传承节、红色文化户外体验、红色文化创意、红色文化节庆会议、红色文化夜游、红色田园综合体、红色主题农家乐等红色朝圣系列旅游产品。三是红色旅游与乡村研学融合,加强地方红色文化、历史人文的引导,庚续红色基因,传承福文化。以“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融合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海丝文化、客家文化、理学文化、书院文化、畲族文化、船政文化、移民文化,提升研学的红色内涵,开发文创衍生品,扩大文化消费,打造多层次党建研学教育基地。四是强化多部门协作,构建全方位发展机制。文旅、民政、农业等部门应建立有效的传统村落红色旅游协同机制。整合文化、旅游、教育等资源,并通过政府、企业和村民的多方合作,形成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共同推动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完善红色旅游配套基础建设。一是加强传统村落交通网络体系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红色旅游的便捷性和通畅性。依托铁路、公路等建构城村联动的交通网络,完善传统村落的公路交通系统、绿道慢行系统、停车场、自驾车及房车旅游营地。二是强化具有红色文化景观的传统村落风貌,以传统村落文化与风貌的延续,促进红色旅游发展和红色文化传承。秉持革命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原则,兼顾游客和村民需求,将红色遗存与传统建筑的保护相结合,串点连线成片,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宜游、宜居、宜业红色村落,多层次构建红色文化景观核心区、红色人文景观轴、生态村落景观走廊、革命传统教育区和乡村休闲观光度假区,突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闽西地区海防村落、沿海石厝村落、茶乡村落、侨乡村落、畲乡村落、土楼、土堡和庄寨等红色旅游的乡土风貌与乡土记忆特征。三是完善传统村落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集散咨询体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无障碍设施、公共游憩空间、旅游标识、应急救援设施等建设,提高红色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的便捷性与舒适性。
引入乡村数字化体验模式,复合多元发展红色旅游。一是引进数智技术,做好数字展示、数字再现、数字体验、数字服务、数字检测等,推进传统村落红色资源数字化、智慧化建设。二是借助手机App、互联网平台、网络展馆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全方位展示红色文物、革命遗址遗迹和革命历史事迹,突显红色村落的民俗风情、经济产业、村落风貌、传统建筑特征。三是借助“数字长征”福建数据中心资源,运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立体声场以及机械舞台等数字技术,重现长征重大历史事件和经典场景, 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四是借助VR、AR、AI短视频智能生产、3D全息投影等数字体验手段,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红色文化体验馆、红色文化艺术馆、红色文化旅游全景馆。五是借助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提升红色文旅数字服务质量。
红色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为传统村落的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通过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可以实现传统村落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让古老的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在红色文化旅游赋能传统村落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和村民共同努力,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加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旅游的优势,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让传统村落成为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和美好生活的栖息地。(周丽彬 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