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促进农村地区全面发展。农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精神内核,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农村地区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将农村文化传承作为重要内容,可以为乡村发展注入文化活力,能够通过文化认同增强村民对家乡的责任感,进一步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乡村振兴作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包含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综合目标。其中,文化振兴聚焦于农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增强文化认同,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中,农村文化传承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对乡村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农村文化包括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是乡村居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精神维系,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展现了乡村的文化多样性,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传承的现状也面临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文化也面临传承问题,文化记忆也出现代际弱化情况。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乡村文化存在过度商业化开发问题。基于此,积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文化传承有效路径,对于构建现代科学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文化传承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农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精神基石,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村文化积淀深厚,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弘扬农村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积极弘扬传承农村文化也为乡村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传统村落为核心的文化体验游能够吸引大量游客走进乡村,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文化传承还可以与乡村特色经济结合,通过开发具有本地文化符号的工艺品,可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文化传承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还体现在对乡村治理的正向引导方面,通过发挥传统乡村智慧,可以为当代农村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乡村振兴对农村文化传承的保障作用。乡村振兴为农村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通过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增强村民文化认同,可以为乡村文化创新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随着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很多地区积极探索开展文化保护传承项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修缮传统村落,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保存创造了物理空间。在经济基础层面,传统农民因为生活压力无暇顾及文化活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提升,开始主动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此外,乡村振兴还通过推动人才回流,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教育普及使得年轻一代能够在接受现代知识的同时,了解本土文化的价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培育传统文化产业链,也为农村文化传承提供了经济支持,彰显了乡村振兴对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
制定支持政策,提供制度保障。政策作为政府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能够明确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通过专项政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为农村文化传承提供长期的制度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进一步强调文化振兴的地位,将其纳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在制定乡村发展政策时应优先考虑文化资源丰富的村落,促进文化振兴与其他领域协同推进需要明确文化振兴的目标任务,确保文化振兴能够在乡村振兴中落地生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要强化专项保护工作,可以设立非遗专项基金。应大力推进“非遗进社区”等活动,通过开展多层次活动,让非遗焕发新生命力,提升乡村文化传承效能。在文化传承保护执行层面,应注重激发多主体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制定配套政策,鼓励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品牌。要充分发挥示范激励作用,可以设立传统文化示范村,为乡村文化提供更多展示平台,凸显地方文化特色,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强化社区参与,激发内生动力。农村文化传承的主体是村民,通过激发村民的主动性,整合基层组织的力量,可以为协同发展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应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组织传统节庆民俗活动,让村民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协调作用,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推动文化传承。农村基层组织是联系村民的重要桥梁,在文化传承中扮演多种角色,应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强化社区参与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年轻一代的积极性,通过开展青年文化志愿者计划等活动,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文化保护。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新媒体平台搭建农村文化传播渠道,建立乡村文化数据库,通过多种形式向外界展示农村的文化魅力。基于此,通过动员社会参与,可以构建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综合体系,将文化传承融入乡村全面发展当中,助力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
运用现代技术,创新传承路径。在乡村振兴与农村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中,利用数字化手段传播传统文化,是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农村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限制了乡村文化的传播范围。数字化技术为文化的系统化记录提供了更多可能。要积极建立乡村文化数字化平台,将各地的文化资源整合为共享数据库,为文化传承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持,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也为农村文化的宣传打开了新的窗口。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非遗技艺,不仅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农村文化,还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文化学习渠道。此外,新媒体平台具有互动性,可以为文化传承者与观众之间搭建桥梁,助力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推广。通过在线课程等手段可以将农村文化内容融入教育体系,提升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可以在沉浸式环境中学习传统手工艺,增强文化传承的吸引力,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
发展特色经济,夯实发展基础。乡村文化资源是农村社会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注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部分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吸引了大量游客,成功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收益的双丰收。乡村文化旅游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要结合周边地区的文化资源打造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农村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元素,可以将传统刺绣等手工艺技艺融入现代设计,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提升产品市场价值,增强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可以探索打造“非遗+文创”模式,将传统技艺与实用性强的日常用品结合,通过讲述农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在发展乡村特色经济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实现文化资源的全方位利用。在发展实践中,乡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注重可持续发展目标,注重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及时还原文化原貌,避免过度开发导致文化流失问题。
探索推动乡村振兴与农村文化传承协同发展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文化传承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内涵也将更加丰富。在发展实践中,要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构建发展新格局,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参考。(张武杰,华北理工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