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取向、文化符号、文艺范式、科技理念,深刻影响并规约着乡村的社会秩序、农事生产、经济往来与风土人情,构成乡村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乡村社会的底层逻辑,为乡村的产业、人才、生态、组织等多元发展提供一定的价值引导、精神助力与观念协调。
中华文化助力乡村文化焕新。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的思想之根,情怀之根,行为之根,理想之根。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在乡村的具体呈现,是重要的文化分支。中华文化助力乡村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历史传承过程中,积极适应社会变迁、融入现代元素,突破传统局限,展现全新活力与时代价值。通过对古老传说、传统技艺、民俗节日等的深度探寻,传承乡村独有的历史记忆,让先辈们的智慧与精神在岁月中延续,紧密联结起乡村居民的社会情感,增强文化认同与心灵归属。在文化形态创新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优美的古老传说制作成动漫、短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扩大影响力。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设计,如将不同地域不同传统的刺绣图案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与时尚潮流相结合,吸引年轻消费者。再如用直播带货的形式推广乡村特色物产、饮食文化等。还要在全球信息联通的新时代文化交流背景下,敏锐地、大胆地捕捉良机,尝试将中华文化、乡村文化和国外高品质的流行文化进行融合创新,大力推出具有国际影响的新型文化表现形式。最成功最前卫的例子,莫过于出现于贵州、影响于国际的“村BA”篮球赛。还有别具一格的浙江“缙云村晚”,村民们自编自导,展现方言戏曲、传统技艺,通过直播吸引千万观众,并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推广。这些新元素、新形式的不断融入,使乡村文化以全新的面貌示人,充满生机活力,形成在中华文化滋养下的多方位发展态势。中华文化的注入与涵化,使乡村文化的思想内蕴更为丰厚,审美品味、艺术表达更加多元,乡村居民的现代文化素养获得高效提升。
中华文化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中华文化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动能,激发创新灵感,催生新形态,开辟新方向,推动技术、模式、产品的更新迭代,助力乡村产业的创新升级。建构“农业+”新形态的多元化产业链模式,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就业,吸引大量消费者和游客,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将地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故事、文学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文化资源,融入乡村农产品、手工艺品、文旅、电商等产业的品牌建设之中,赋予产品的地方文化魅力,并凭借文化背书,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如农产品品牌的东北五常大米、赣南脐橙、洛川苹果、岭南荔枝、武夷山岩茶、东阳木雕、蔚县剪纸等。又如乡村旅游品牌的陕西袁家村、浙江莫干山民宿、安徽宏村的古建筑游览、江西婺源篁岭古村的“晒秋”景观、“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的驻村创作、福州仓山区螺洲镇洲尾村的“田螺姑娘”文化体验等。在乡村产业品牌的建设过程中,中华文化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深度挖掘文学经典中的“杏花村”、“桃花源”、“稻香村”、“蓬莱仙境”、“桃花岛”等引人遐想的文学秘境,结合当地特色,讲好品牌故事,将产业的独特性、优美性和高质量,拓展、升级消费者的接受价值观,增强市场竞争力,赢得消费者青睐,打开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空间。
中华文化助力乡村人才培育。中华文化中的教育资源,为乡村人才的培养厚植文化土壤。全面深化中华文化教育,系统深入地发掘、提炼、整合各学科教材中的中华文化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无缝对接学生的个体感知、生活经历、成长体验、认知状态,有效提升学生未来可能在乡村施展的文化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城市学校,可以用“乡村影音展示”“乡村文创设计”“乡土经典读唱”“乡土作品表演”等灵活形式,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深度体验与乡村文化的交流之美、融合之美、再造之美;用实训、实习、调研等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走进乡村,进行农业种植养殖、乡村民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农产品加工及电商销售、乡村旅游策划与接待等方方面面的实践与实习。实现对中华文化、乡村文化从知识到应用、从好感到认同、从认知到行动的创造性转化。在潜移默化中,以知识浸润,以情感打动,以形象感染,以行动激励,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知识获得感、认同愉悦感和未来文化创造的自信心,讲好新时期青年激情燃烧的乡村故事,为乡村振兴输送高素质的创新性专业人才。在乡村学校,开办传授绘画、手工艺、农业耕种、畜牧养殖、传统礼仪等知识和现代综合技能的课程,实现中华文化和乡村文化在知识传授、思想启发与情感联系上的有机融合,培育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珍视,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为乡村振兴储备有文化、懂技术、爱乡土的特色人才。例如福建屏南“龙潭村”借助“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公益教学项目,吸引城市人驻村学习绘画、音乐,复兴古村文化,同时形成“新村民”社群。此外,以世代耕作于斯、钓游于斯所形成的乡土情怀,激活离乡创业、求学、务工的游子们的桑梓之情,召唤他们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资金、技术和人脉资源后,回到乡村创业、工作、生活、康养,推动乡村生活高水平转型。
中华文化助力乡村社会治理。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蕴含着精深的社会治理智慧。可以为乡村社会治理和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思想辅助,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升乡村的治理效能。“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观念,强调和谐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引导村民以平和、友善的方式处理日常事务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乡村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提升乡村的文明程度,建设团结互助的文明乡风;“为政以德”的德治理念,重视道德在乡村治理中的教化作用,通过家庭教育、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颂美德故事、评选道德模范等多种方式,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德不孤,必有邻”等道德观念融入村民生活,成为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行为准则,增强村民自治的意识和能力,助力村民自治机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实现乡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增强村民的参与感、归属感、责任感、获得感,促使村民积极参与到各类社会组织中,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民为贵”“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以食为天”等等的儒家民本思想,引导基层组织决策以村民的生活、娱乐、环境美化等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乡村工作中切实关注村民的需求,把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在赢得村民的信任与支持的同时,锻造出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突出、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基层组织队伍,成为乡村组织振兴的核心力量。中华文化在乡村社会的矛盾调解、秩序维护、乡风培育、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利于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中华文化助力乡村生态增值。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乡村的生态增值与绿色发展。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内蕴一套独特的生态智慧,指导乡村发展注意生态平衡,避免破坏自然和过度开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深深扎根于村民的意识深处,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觉保护山林植被、河流湖泊、动植物、土壤等自然资源,顺天时,量地利,遵循节气规律开展农事生产活动,依据地形地貌进行村落建设规划,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封山育林”“土地轮作”“休耕”“禁渔期”等传统习俗,将生态保护、生态增值的理念渗入村民的常态生活中,以独特的方式规范着村民的行为。让山林、田野、河流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守护乡村的绿水青山。例如浙江千岛湖成为饮用水源地、山水游赏地、电影取景地和网红打卡点,影视IP拉动乡村文旅消费。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持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值意识,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向优的双赢,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人间仙境”,见山山青,见水水绿,鸟语花香,鸡鸣狗吠,五谷丰登,田园无污染,村落有古风,展示古今和美、城乡互鉴的乡村新画卷。
如何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助力当下乡村的全面振兴,是一个摆在当代建设者面前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需要一大批理论工作者和乡村实干家共同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携手奔赴更加美好的乡村未来。
作者:杨洁梅,中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