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智慧农业是设施农业智能化的进一步体现,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经之路。2024年10月23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等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全方位提升智慧农业的应用水平,包含了作物种植精准化、设施种植数字化、畜牧养殖智慧化、渔业生产智能化、育制种智能化、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和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数字化等七项重点任务。智慧农业将大幅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开启农业迈向4.0时代的崭新篇章。
智慧农业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高新技术,将智能化贯穿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全流程,打破传统农业的固有局限,重塑农业产业模式,为乡村面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智慧农业成为农业产业兴旺的强力支撑。首先智慧农业能够进行精准的农业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与产量。比如,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分布在田间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精准控制供水时间与水量,节约农田用水最高达50%。智能施肥系统通过借助土壤养分传感器检测数据精准供肥,利用率比传统施肥提高二至三成。精准温控大棚种植作物,充分利用光照调控技术,缩短作物的生长周期,提高经济价值。其次是农产品的产业链延伸,最大限度拓展附加值新空间。智能分拣设备应用于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可以精准筛选出不同等级的产品,较人工分拣效率提升5-8倍。最后是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产品运输方面的应用与发展。冷链技术、智能仓储与实时定位追踪系统已经成为生鲜农产品运输的必备选择。
智慧农业为农村生态宜居添砖加瓦。在农村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相结合,将智能环境监测设施融入农村田园综合体,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打造乡村生态景观节点。比如,智能喷泉系统能够依据水质自动换水,确保水体清澈;智能车路系统可以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节亮度,节约能源;乡村野生花卉生态景观的建设,挖掘野生花卉的文化价值,推进古村落、古建筑等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为生态农业景观营建提供文化内涵。这些设施不仅提升乡村景观品质,还营造出绿色、智能的宜居环境。
智慧农业为人才振兴注入活力。智慧农业能够吸引新型农民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为新型农民提供丰富的技术学习机会,比如,积极推广线上农技学堂,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前沿种植养殖技术;有效开展线下实训基地参观学习,为农业发展配备先进智能设备,供农民实操演练。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创业扶持政策,为青年提供资金补贴、免费场地及技术指导,激发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农业。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促进了智慧农业的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为智慧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取得明显进步。但是我国智慧农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我们今后的智慧农业发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技术研发与创新支撑。在顶层设计上要加大政府科研投入与引导,加大芯片、算法、智能装备等关键难题的研发投入比重,重点研究以光学、电化学、电磁学、超声、图像等方法为基础的农业传感新机理,研制一批高精度农业传感器,打破国外技术产品垄断,增加智慧农业的核心力量;进一步研发农业智能测控终端,包含农情田间调查、农田巡检、墒情检查、农机作业质量监测、设施种养殖环境监测、冷链储运环境监测等方面,提高技术,控制成本,加速技术产品替代国外同类产品的进程;加快研发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突破场景感知技术,研制大马力自主驾驶拖拉机、机械除草机器人、大载无人植保机、农产品智能分拣机器人、农产品装卸机器人、禽畜巡检机器人等,最大限度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农机科研者需要重点突破农业知识图谱,搭建虚拟现实平台,将农业协同决策、农业大数据云服务等核心关键技术融合,促进大数据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与发展。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发展智慧农业。政府首先要出台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政策,免征初创农业科技企业前三年的企业所得税,若该科技公司研发新产品,政府还可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政府完善财政补贴与金融扶持政策,优化财政补贴政策,精准补贴智能设备购置、运行、维护等关键环节,提高补贴比例。其次,搭建产业联盟、技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智慧农业创新大赛、技术研讨会,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常态化交流合作,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再次,推广“供应链金融+科技”模式,利用农产品供应链数据为农户和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以缓释资金压力。最后,吸引社会资本发展农业现代化。引导涉农产业基金精准投向智慧农业潜力项目,推广公私合营模式共建共享农业基础设施,如智能温室、冷链物流中心等,明确各方权益与责任,提高项目建设运营效率。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智慧农业储备高素质人才。鼓励涉农高校增设智慧农业交叉学科专业,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与学分比重,鼓励学生积极调研智慧农业发展情况,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打造校企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学生项目实践,共育实用型人才。改善智慧农业人才的待遇与发展环境,最大可能切实解决引进人才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落实薪资补贴、住房保障、购房补贴等,构建乡村人才职业的晋升通道,设立乡村首席农技专家等岗位,表彰优秀人才;搭建创业创新孵化平台,为创业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留才聚才发展人才。
完善产业生态与配套服务。国家相关部门要建立智慧农业标准体系与监管机制,组织农业相关部门制定智慧农业技术规范、产品质量、数据安全等国标行标,严格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违法行为。同时也要强化市场监管执法,智慧农业专项监管小组要开展定期巡查抽检,护航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站智能化升级,配备智能检测设备、远程培训系统,提升服务能力。
智慧农业作为乡村振兴重要力量,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人才振兴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展望未来,智慧乡村将呈现智能生产高效有序、宜居生活惬意舒适、人才涌入活力迸发的绚丽画卷,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迈向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王亚萍,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邱妮,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