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激活传统节日文化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首页> 专题频道> 数字乡村知本论 > 正文

激活传统节日文化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光明网2025-02-24 15:53

  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分为家族村落、传说故事、庙会信仰、行业工匠、节日文化等五大资源类型。传统节日自有固定节期、既定空间等时空序列,富藏历史底蕴、精神内涵等文化积淀。作为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是乡村集体性社会生活,也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当代城乡社会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为传统节日传承发展同时带来了机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框架下,传统节日文化正经历从民俗传承向发展引擎的范式跃迁,传统节日文化为激发和驱动文化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

  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在于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传统节日作为承载农耕智慧、凝聚社区情感、传递价值伦理的文化载体,恰为这一核心提供关键支点。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将“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振兴”作为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的着力点,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提出抓住传统节日、节庆假日和网络消费热点时机,策划品牌消费活动,创新消费场景,“以节促品,以节兴市”。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要求下,如何通过传统节日文化解码、重构、创新,打造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的新型实践范式,已成为破解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关键突破口。探究传统节日文化激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不仅关乎文化传承的当代使命,更是破解城乡要素流动失衡、重构乡村价值体系的重要突破口。

  节日集体记忆的活态传承,赋能产业振兴动能再造。传统节日作为农耕文明的时空坐标,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物质属性与文化认同的基因密码。其通过仪式实践、符号系统与叙事传播构建的“记忆场域”,正在突破静态保护模式,以活态传承推动文化基因的动态延续。要以业态融合重构乡村文化消费场景,将传统节俗、农事活动转化为可体验、可运营的文旅业态,激活乡村内生经济动能。基于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对“现实需求驱动记忆重建”的阐释,传统节日通过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记忆—产业”的互构机制:文旅产业将节庆仪式转化为体验经济资源,贵州西江千户苗寨苗年节以“祭祖、长桌宴、银饰展演”为核心,打造“节庆集中展演+非遗工坊常态化运营”模式,节日期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非节庆期间通过苗族刺绣工坊、银饰研学基地实现全年营收;数字技术重构时空边界,湖南汨罗屈子文化园通过直播龙舟竞渡,带动粽叶、艾草等农产品电商销量增长120%,并建成全国首家龙舟文化数字博物馆,游客可沉浸式体验《楚辞》中的祭祀场景。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治理实践,通过“记忆再生产”激活文化主体的参与动能。当汉服巡游重构年轻群体的文化身份,节气文创助力乡村工匠实现手艺增值,集体记忆便转化为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其核心在于构建“文化场景—消费行为—产业链条”的传导路径,唯有在产业创新与文化本真性间保持平衡,才能实现文化基因赓续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代际传递中习得节日技艺,赋能人才振兴模式创新。传统节日中的技艺展演体系形成天然的技能传承场域,正以“节日为体、技艺为用”的模式,通过代际传递形成独特的文化传承与人才振兴机制。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揭示,节日技艺的具身化传递实质是乡土知识体系的再生产过程。为了重塑乡村人才生态,一方面,要以节俗场景激活技艺传习动能。传统节日的周期性展演为技艺传承提供天然实训场域。广东佛山春节彩扎技艺通过“行通济”民俗活动,组织老匠人带领青年在节前三个月开展狮头扎作集训,从竹篾定型到纱纸装裱,完整传承24道核心工艺,节期制作的狮头直接投入元宵巡游,游客可通过扫码获取匠人纪录片,形成“传习—应用—传播”闭环。据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2023年统计,该模式使当地青年匠人数量年均增长28%。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重构节日技艺传承。浙江海宁硖石灯彩引入AR技术,扫描灯面即可通过显微视角呈现针刺花纹的制作工艺。当地启动的“非遗青年计划”吸引返乡青年组建数字化传播团队,并催生出“非遗数字经纪人”等新职业群体,推动乡村人才从“劳务输出”向“技能+创意”复合型转变。以节日为载体的技艺传习革新,本质上构建了“文化认同—技能提升—经济增值”的人才振兴路径。当年轻一代在狮头扎作的竹篾弧线中读懂工匠精神,在灯彩光影的数字化解构中掌握现代美学,传统节日文化便真正转化为乡村人才振兴的永续动能,实现“守住根脉”与“培育新枝”的有机统一。

  节日符号体系的现代转译,赋能文化振兴和认同重构。传统节日符号是乡村文化的精神图腾。传统节日文化符号可分为四大维度:视觉符号如社火脸谱的纹样编码、龙舟的图腾彩绘、花灯造型的几何意象;行为符号如端午龙舟竞渡的协作仪式、元宵舞狮的祈福动作、中元放河灯的追思流程;空间符号如宗祠建筑的方位布局、庙会市集的空间叙事;象征符号如月饼的“圆满”隐喻、艾草的辟邪寓意、压岁钱的代际契约。传统节日符号正在数字技术与美学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正突破地域与代际边界,重塑乡村文化主体性与价值共识。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指出,文化认同的建构依赖于符号意义的解码与再生产。传统节日符号正转化为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超级媒介。以福建过年期间的游神文化为例,其符号系统包含多重文化基因。神像服饰的海浪纹样呼应闽越海洋文化;巡游仪轨中乩童踏火、神轿颠簸等行为符号隐喻人神沟通的阈限体验;绕境路线则暗含“驱邪纳福”的拓扑逻辑,形成村落共同体的神圣地图。这种符号转译的本质,是以文化认同重构推动乡村价值体系的重生。当年轻人在游神角色扮演中解码先祖智慧,在一览游神盛举后文化自信升腾,传统符号便转化为凝聚文化共识、激活产业创新的介质。政府要建立传统节日符号数据库,完善符号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让符号承载的集体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资本,才能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从“形式活化”到“精神重构”的深层突破,为乡土文明续写兼具传统根性与现代张力的新叙事。

  激活节日蕴含的生态伦理,赋能生态振兴实践转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历时性实践,其通过“因天之时,就地之利”的节俗体系,构建起时序感应、资源节制、生命共融的三重生态智慧维度。北宋立春“鞭土牛祈丰”、北魏清明“渍种”农法,彰显古人遵循物候的生态节律观;南朝上元节“面盏燃灯”的能源转化、南宋腊八粥“全食利用”,体现资源循环的节制智慧;《礼记·月令》“春生禁伐”的生态禁令,与重阳采菊制曲、腊月豆酱发酵等时序利用实践,共同构筑生命共融的伦理传统。这种“取用有度、循环共生”的智慧谱系,正在现代乡村实践中焕发新生。浙江安吉的清明实践便以“春生禁伐”为精神内核,完成了从传统禁忌到现代制度的创造性转化。当地将“纸钱换鲜花”政策纳入村规民约,并依托林业碳汇试点,创新“祭祀林”产权登记制度——村民祭祖时种植的松柏、毛竹经专业测算后可计入个人碳账户,通过浙江省碳普惠平台兑换生态奖励,同时也重构了清明“慎终追远”内涵的现代意义。当节日不再仅是文化展演的时间刻度,而成为生态治理的时序坐标,中国乡村正在缔造一种新的文明范式。它既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刻,也不是对西方生态理论的被动移植,而是在“天人合一”的古老基因中,生长出的具有中国气象的生态文明操作系统。这种文明迭代的密码,或许就藏在清明的一棵松柏中,等待被重新编译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图景。

  节日仪式活动的社群凝聚,赋能组织振兴协同共治。传统节日仪式是农耕文明沉淀的“社会黏合剂”,其通过周期性、集体性、规范性的活动,在时空维度上编织出紧密的社群关系网络。春节的“辞年祭祖”以家族为单元强化代际责任,元宵的“灯市巡游”以地缘为纽带激活跨村协作,清明的“墓田共扫”以生态契约凝聚山林管护共识,重阳的“登高宴饮”以敬老伦理重构代际反哺机制,七夕的“乞巧赛艺”则以女性手艺社群培育互助生产单元。这些重要传统节日的仪式既承载着祈福纳吉的表层功能,也暗含“化俗为治”的深层逻辑——通过情感共鸣与行动协同,将松散个体整合为命运共同体,为乡村组织振兴积淀社会资本。福建莆田元宵莆田“圈灯”习俗要求每户出男丁持灯组成千米长队,依古制绕境巡游祈福,其复杂流程需高度组织化协同。当地将传统“灯头”角色升级为“灯队长负责制”。将仪式中的文化权威(如灯长、族老)转化为现代治理主体,利用节日周期性激活村民参与惯性,培育可持续的公共精神,同时通过高难度仪式协作(如爬刀梯)建构的信任网络,可迁移至防汛抗旱、矛盾调解等治理场景。元宵的一盏烛火既能照亮游神路径,又能点燃村民自治热情,中国乡村实质上探索出一条“文化认同—组织再造—治理升级”的中国特色善治之路,在节庆仪式的集体心跳中,重新校准传统共同体与现代治理体系的共振频率。

  (作者:李钰琛、谢爽,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着“云端校车”去上学

  • 海南:春日农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