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双向赋能:科研下乡驱动乡村振兴与高等教育创新的协同共进
首页> 专题频道> 数字乡村知本论 > 正文

双向赋能:科研下乡驱动乡村振兴与高等教育创新的协同共进

来源:光明网2025-02-25 09:03

  在《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顶层设计中,高等教育正由知识生产核心向多维赋能枢纽转型。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求,高校与乡村构建起双向驱动的创新共同体,即乡村发展为学科建设提供真实命题库,推动科研聚焦小农经济转型、生态治理等实践课题;高校则通过技术转化、人才下沉和文化浸润,为乡村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这种协同创新突破单向帮扶模式,形成“问题发现-技术攻关-实践验证-理论提升”的闭环机制,既促进科研成果扎根乡土,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迭代升级。当数字技术嫁接传统农耕智慧、现代管理理念融合村民自治经验,展现的是知识生产与社会发展的深度嵌合。这场校乡联动的改革实践,正在书写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范式。

  知识下乡:高校成为乡村的“超级助力”

  数智科技打破千年农脉的思维壁垒。传统农业转型难题的根源,在于千年的农耕智慧与数字时代的科技浪潮之间出现了认知断层。面对小农户各自为战、技术更新滞后、资源利用低效等困境,高校正以数字智能技术为突破口,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跃进。在科技研发端,高校聚焦种质基因解码与智能栽培体系构建,运用大数据分析破解作物生长密码,像编写程序般设计出新型种植模型。

  当农田装上北斗导航,棚室布设环境传感器,农业成为了可计算、可预测的科技产业。在技术应用端,科研团队针对丘陵山地等“困难地块”研发智能农具,让无人机在梯田空中播种,用土壤CT技术为戈壁荒滩“把脉开方”。我国农业生产模式正经历深刻转型,从过去依赖自然条件的粗放经营,转向依托科技手段的精准管理。由科研机构、产业主体和政府平台共同搭建的产学研协作体系,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技术研发、政策支持与基层实践的高效衔接。传统耕种智慧与现代科技手段形成互补优势,即农户积累的栽培经验与卫星监测数据相互验证,人工智能系统不断优化着作物生长模型。当移动客户端成为新世代农民的生产工具、农田信息流转化为决策依据,数字技术正在快速缩小农业领域的技术代差。

  人才强农赋能乡村振兴的破壁传承。乡村发展面临青壮年人口外流与留守群体技能断层叠加的困境,亟待构建新型人才支撑体系。因此,高等教育机构正通过多维创新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部分农科院校将教学现场搬到生产一线,在农田旁设立实践基地,由教授带领学生开展田间实验。如针对农作物抗病难题,师生团队直接驻扎村庄,边研发抗旱抗病品种边指导农户应用,真正把知识应用在农田里。这种"在地化"培养模式有效弥合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鸿沟。

  科技服务的体系化建设也在同步推进,高校联合地方政府组建科技服务队伍,通过驻村干部与专业团队协作,既推广智能灌溉、质量追溯等新技术,又借助直播课堂、短视频平台传播农业知识。这种"技术导入+能力建设"的帮扶机制,成功帮助传统农民掌握无人机植保、电商运营等现代技能,逐步成长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

  政府通过产学研协同平台的搭建多个高校牵头成立乡村振兴联合体,整合科研专家、创业导师和乡村能人三方资源,将散户农民被组织成产业合作社,传统手工艺升级为区域品牌。当育种专家与种粮大户共同制定种植计划,当食品研发团队与返乡青年联合开发特色产品,这种跨界协作不仅催生新的产业形态,更在田间地头培育出懂技术、善经营的新时代乡村建设者。

  文化IP激活乡土文明的国潮表达。当沉睡的乡土文明与高校智库相遇,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在重构乡村振兴的文化图谱。针对乡村文化传播场域受限的现状,高校以创新方法论开展文化遗产的现代转译,探索出具有示范意义的路径。

  文化解码层面,学术团队通过田野调查构建文化阐释体系,将非遗技艺转化为青年叙事。例如,将百年庙会重构为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传统剪纸艺术升级为公共艺术装置,借助创新设计搭建跨代际对话桥梁。

  技术赋能层面,数字技术打破时空界限,例如,通过3D建模永续保存古村落形态,AR增强现实活化历史场景,云端直播实现古戏台日均数万的可见度。

  生产转化层面,通过文创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土布鞋登陆国际时装周,民俗器物衍生为收藏级文创,使得文创产品市场大幅增长。高校搭建的转化平台不仅延长了文化产业链,更培育出年轻态的传承主体,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追踪乡村文化课题。

  传统文化并非静态遗产,而是动态基因库。当知识生产与乡土智慧形成创新回路,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正借助现代语汇构建新的意义网络,为文化自信提供着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乡土反哺:乡村回馈高校的“硬核福利”

  农田经验解锁智慧温室的增产良方。传统实验室成果与田野需求间的鸿沟,催生出科技创新与乡土智慧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为科研创新注入源头活水。学科壁垒的打破成为首要突破点。

  高校科研团队正从单一学科思维转向跨学科协同,农学专家、数字技术工程师与社会学者组成联合攻关组。在破解灌溉系统优化难题时,既运用流体力学模型,又融入农民观墒辨土的世代经验;设计村集体资产管理系统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需与乡村议事传统有机衔接。

  这种"实验室+田间"的双向验证机制,使科技创新更契合实际需求。知识生产模式发生根本转变。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建立"动态数据库",土壤湿度传感器的实时监测数据颠覆了实验室理想模型,村民的实操反馈直接转化为技术迭代参数。

  更具创新性的是传统智慧的现代转译,即节气农谚成为算法训练素材,生态种养智慧启发循环农业模型,实现地方性知识与现代科技的创造性融合。技术落地的评价体系得以重构。科研成果不再止步于论文指标,而是以"技术成活率"为衡量标准——智能农机能否适应暴雨突发的田野环境?数字平台可否兼容留守老人的使用习惯?这些现实考题倒逼科研从"追求完美"转向"适用优先",催生出既有科技含量又具乡土韧性的解决方案。这场静默的科研革命,本质是知识生产逻辑的范式升级。

  泥土智慧重构学科高墙的人才基地。面对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高等教育机构正以乡村为实践场域,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通过校地协同创新,乡村不仅成为科研转化的试验田,更发展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在科研创新维度,乡村为高校提供真实的问题场景与验证平台。这种"田野实验室"模式推动学术研究从理论推导向实践创新转型,实现知识生产的在地化重构。

  人才培养层面,乡村实践打通育人链关键环节。研究生驻村参与智慧农业系统调试,在解决作物病虫害等现实课题中培育跨学科思维;青年教师带领村民运营电商平台,于产销对接实践中锤炼社会服务能力。这种"实战育人"机制,使高校培养出既懂前沿技术又通晓乡情民意的复合型人才。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教育范式的转型升级。当无人机操作从课堂演示转为实地测绘,当案例分析素材取自村民议事记录,人才培养标准从知识储备转向问题解决能力。传统学科壁垒在乡村复杂场景中自然消融,催生出农工交叉、文理互渗的新兴培养方向。校乡协同创新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起知识与实践的双向赋能机制。乡村为高等教育提供最鲜活的科研命题和育人场景,高校则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创新动能。这种共生共荣的创新生态,既破解了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更培育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开辟出新路径。    乡村痛点催生高校创新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实践正以独特方式重构高校科研生态,将乡村的实践痛点转化为知识创新的坐标系。作为天然的压力测试场,乡村复杂场景迫使科研直面真实世界的混沌性与动态性,如农学家在梯田中发现实验室品种难以适应山地微气候,倒逼其开发出更具环境韧性的作物改良方案;环境工程师遭遇村民对治污方案的成本质疑,推动其创新低成本生物处理技术。这些"田野冲击"有效破解了"悬浮式创新"困境,使科研聚焦真实需求,淬炼出兼具技术先进性与实践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乡村需求正在重构科研价值链条与学科架构。在解决小农户仓储损耗问题时,研究者需同步攻克控温算法优化与经营成本控制双重难题,催生出融合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的交叉研究范式;传统民居通风智慧启发建筑学家突破被动式技术理论,推动生态建筑研究迭代升级。

  乡村需求的系统性特征,更推动科研评价体系发生根本转变。部分高校已将技术采纳率、成果可持续性等实践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使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深度嵌合。这种由需求牵引的科研转向,标志着知识生产从论文导向到问题解决的范式革命。当社会学者通过电商互助网络重构市场理论,当生态补偿模型吸收农耕文明的价值认知,乡村振兴便超越了政策实践范畴,成为高等教育突破学科壁垒、重构知识生态的战略支点。

  协同进化:从“帮扶”到“共生”,乡村与高校的双向奔赴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正推动高校与乡村关系实现历史性跃迁——从技术输出的单向帮扶转向价值共创的协同共生。这种关系重构突破了传统援助模式的知识势差,通过构建"需求-供给-反哺"的闭环系统,使校乡双方在要素流动中实现能力共建与价值增值。

  校地协同机制的创新是共生关系的基础支撑。高校不再局限于派遣专家下乡指导,而是将研究团队嵌入乡村治理体系,在参与土地制度改革、数字乡村建设等实践中,同步完成理论验证与技术创新;而乡村则通过提供治理场景、传统文化资源等独特要素,反向塑造高校的科研议程与育人模式。这种互为镜像的协作机制,使无人机测绘技术在与传统农耕智慧碰撞中诞生适地化作业标准,村务治理经验经学术提炼升华为可复制的基层治理模型。

  治理体系的生态重构促进双方的迭代升级。高校通过数字化平台将分散的乡村治理经验转化为结构化知识库,乡村则运用这些知识优化决策系统,形成"经验沉淀-知识转化-实践迭代"的增强回路。代际传承的生态智慧被编码为现代管理算法,村民自治传统转化为数字民主实践,展现出本土治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校乡协同进化的创新实践,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知识生产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高校在解码乡土智慧中重塑知识生产范式,乡村在吸收创新要素中激活内生动力。双方通过构建“实践-理论-实践”的增强回路,既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可持续方案,也为高等教育改革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最终在田野大地上书写出具有中国气派的现代化答卷。(作者:福建师范大学  郑铖杰)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着“云端校车”去上学

  • 海南:春日农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