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作用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到乡村就业或创业,选择在乡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主要阵地,自然要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在学生管理方面予以创新和突破,将更多乡村振兴要素和内容融入到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当中,针对性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群体的乡村振兴意识以及综合能力与素养。
高校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首先,高校作为核心教育主体之一,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育输送优质人才的重要责任。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之下,高校有义务和责任去探索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点,其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优化学生培养模式便是主要路径,通过调整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与培养方向,可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高校是我国高质量人才的重要聚集地,培养和聚集人才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而乡村建设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自然要承担起人才培育的这一份重任,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伟大目标竭尽全力。最后,高校是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主要培养摇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势头越发强劲,诸多行业和产业都选择拓展农村市场,由此乡村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衡量标准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高校专业众多,引导学生多学习和了解不同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也成为了一种主流趋势,其所培育出来的人才会越来越具综合性,这便与乡村振兴所需人才表现出高度一致性,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恰好可以填补乡村人才资源的空缺。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迎来崭新的机遇。创新学生管理模式,融合乡村发展需求,成为高校教育的新课题。通过实践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乡村为导向的管理体系,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优化和调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应及时调整和改变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将乡村振兴元素逐步渗透到人才培养目标当中。诸如,重在培养和打造复合型人才,即培养兼具专业能力、农业知识、管理技能、科技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够迅速融入到乡村建设的氛围当中,满足乡村产业融合、社会治理的多元发展需求。再比如,高校要下意识去培养大学生群体的“三农”情怀,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当中,针对性去渗透和融入“三农”内容,将培养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情感纳入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建立建设乡村、服务乡村的意愿,使得学生主动自愿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构建更具完善性的学生管理体系。科学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是高校组织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参考依据。在乡村振兴导向作用下,高校在创新学生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紧密结合当前乡村振兴建设与发展需求,构建起一套更具完善性和针对性的学生管理体系。其可以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增设与乡村、农业、农民发展相关的管理内容。诸如高校可立足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设计融合乡村规划、农业政策法规、乡村文化等要素的管理任务,以帮助大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乡村振兴的政策与实践。再比如,高校可立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针对性融合与之相适配的学生管理内容,根据乡村振兴的现实实施状况对学生管理体系的具体内容进行清晰设置,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深入全面地了解乡村从而在毕业之后能为乡村振兴助力。其二,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学生管理体系。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一点,即乡村振兴战略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度契合,绝不仅是依靠某一项管理任务或者某一位教师就能完成的,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乡村振兴才能够渗透到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应构建与乡村振兴相适配的学生管理体系,在每一项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乡村振兴有关内容,找到乡村振兴与学生管理内容的聚焦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学懂弄通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知识,从而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乡村振兴实际工作中。
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主题实践项目。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意志、指导学生思想、强化学生意识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们对于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也展现出强烈的参与兴致。在乡村振兴导向作用下,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适度提高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占比,鼓励和支持学生们多参与乡村振兴主题实践项目。比如,通过“三下乡”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去切身了解和发现现在乡村的发展现状,并为乡村提供技术支持和志愿服务。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结合实际项目要求来开展乡村调研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深入到乡村,针对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问题展开调研,为乡村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解决方案。
提高乡村振兴就业专项指导比重。众所周知,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头戏,也是高校一直在积极推行的一项教育内容。结合当前乡村振兴建设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发展趋势,建议高校可以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适当提高乡村振兴就业专项指导比重,通过专项指导渠道和方式来为有意愿加入乡村建设行列的大学生提供岗位推荐、职业规划等服务,帮助这些学生们进一步明确自己未来努力和奋斗的方向。除此之外,高校也需要同步加强创新教育,诸如开设乡村创业课程,为有到乡村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支持,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或设立创业基金,或举办创业大赛等,为学生提供资金和展示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乡村相关创业项目。
引导大学生建立奉献乡村的价值观念。首先,高校应立足真实学情,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力度。一是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系统的教育,在德育课程中增加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站在客观理性的立场上给学生们介绍乡村发展现状、面临的现实机遇以及挑战,阐述清楚奉献乡村,为乡村振兴建设助力的意义与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二是进行榜样教育,诚意邀请在乡村奉献的优秀毕业生代表以及基层干部人员走进大学校园,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历,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大学生树立奉献乡村的价值观念。三是在校园里多组织举办主题活动,比如召开“奉献乡村·无悔青春”的主题班会、征文活动以及演讲比赛等等,想办法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针对性引导学生们多思考奉献乡村的价值。其次,高校应给予实际支持和帮助。高校要设立专项助学金、奖学金等,通过真实的奖励资助方式对有奉献乡村意愿或者已然在乡村扎根,开展乡村服务工作的学生群体给予资助和奖励。更全方位地保障学生们的发展权益。比如针对在毕业后选择到乡村就业或者创业的大学生,出面为其争取一些政策倾斜或者利益倾斜,解决学生们的后顾之忧。
以专业为基础帮助学生明确乡村服务方向。乡村振兴建设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高校作为人才资源的集中场所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学生所学专业为基础,帮助学生们梳理清楚适合他们的乡村服务方向。比如,以学习法律专业的学生为例,学校可组织安排学生进入乡村,以多种渠道和方式去宣讲党的新政策以及法律新规定,紧扣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法律角度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再比如,学校可组织安排建筑系、化工系的学生参与到乡村规划建设服务当中去,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情况进行全面调研,进而为当地乡村基础条件改善提供针对性建议。
全方位提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亦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高校要建立起个性化管理档案,要将学生乡村实践、创新创业等表现及时准确记录在册,以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建议。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搭建起更具科学性和便捷性的交流平台,诸如多组织乡村振兴主题研讨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共同提高服务乡村的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学生管理需要重新梳理和建立新的思路和方式,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与时俱进,守正创新。高校应密切结合当前乡村振兴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更具前瞻性、预见性的视角去思考和审视自身的学生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每一项学生管理策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更多主体的加入,打好学生管理工作组合拳,紧抓每一次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机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勇敢抢抓历史机遇,树立服务国家发展,投身乡村振兴的远大志向,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群体服务乡村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作者:苏伟立,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