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
2015-11-02 16:1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2015-11-02 16:17:49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责任编辑:李贝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 王小锡

  ●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十分推崇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崇尚“消费导向型”经济,讲求不断地、极大地刺激消费,反映在微观经济上,就是要研究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行为,促使人的生活消费。

  ●而伦理学家们则认为,不断地刺激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把消费者实际上并不需要甚或是对消费者身心健康有害的商品“潜移默化地”强加给他们,是不道德的。

  ●消费主义的风气近年来在国内长势很快,尤其是在高收入人群当中相当盛行。据中国社科院等单位近日发布的《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去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预计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将居全球首位。

  ●国内目前的消费道德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围绕着消费的合理性问题展开,还没有从消费体制和消费心理的内在关系出发,深入地讨论消费道德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消费的道德问题,有利于推动人们科学、文明、健康地消费。

  一

  宽泛地说,消费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之分。前者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指生产资料的耗费和流转;后者是指生活资料的消耗,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活和发展需要。就生活消费来说,它是个人行为,源于人的各种需要,但基本前提却是社会的生产条件、分配制度和消费文化。而且,消费也决不是与伦理无涉。就拿食物消费来说,“饿了要吃”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千百年来,“能吃什么”、“能吃到什么”以及“如何吃”的问题却取决于社会的食物供应条件、食物分配体制和包括生存价值观在内的饮食文化。所以,一定的社会条件在根本上规定了消费的对象、形式和实现方式,在这基础之上,才有源自需要的个人消费选择,这就是生活消费的社会本质。

  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也日新月异、形式多样。但是,一些不合理或有违道德要求的消费现象也比比皆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过度消费。按照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漂亮说法,过度消费也叫超前消费;稍带贬义地说,就是透支消费。过度消费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超出个人当前支付能力的消费,另一种则是纯粹的浪费。以前者为例,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有相当一部分尚欠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在全额贷款购房的情况下,还将按揭房再次抵押给银行购买第二套房。无疑,这种消费方式最终只会带来社会信用的破产和资源的浪费。

  身份消费。贺岁片《大腕》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事实上,这就是所谓的身份消费,也就是用消费能力来标榜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甚至是人格尊卑。可以说,身份消费是一种极不正常的消费方式,它不仅会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观,还会扭曲人们对个人社会成就的评价,从而助长等级观念,败坏社会风气。

[责任编辑:李贝]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共3页 共3页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