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陈星弼 因病逝世

【追思】

陈星弼:“以科学服务人类,这就是我此生不倦的追求”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陈老师治学严谨,热爱学生,讲课循循善诱,几十年过去了仍历历在目。”“在那些考研的时光里,那个年过八旬还每日去实验室的身影成为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先生桃李芬芳满天下,祖国半导体的发展离不开您的努力,吾辈当自强。”……

  12月4日晚,电子科大发布讣告:国际著名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Life Fellow,九三学社社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陈星弼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2月4日17时10分在成都逝世,享年89岁。随后,网上跟帖无数,纷纷表达对陈星弼院士的缅怀和追思。

  一位电子科大校友回忆说,在学校时,经常碰到陈星弼院士在散步,但从来不会主动与他打招呼,因为他说过,他习惯走路思考,不要打断他。而现在,一边散步一边思考问题的陈星弼院士走了,他的名言却始终激励着后来人:“能够在短短的人生中,以科学服务人类,这就是我此生不倦的追求。”

  如他自己所言,陈星弼的一生,正是以科学服务人类的一生。他的超结发明专利打破了传统“硅极限”,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高压功率器件新的里程碑”。该发明专利成功转让并实现产业化,其延伸产品惠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功率半导体是以功率处理为核心的半导体,与之对应的是更为大众所熟知的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信息半导体。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中,信息半导体是这些产品的“大脑”和“神经”,负责感知、运算、操纵等,实现电子产品的设计功能;而功率半导体则是这些产品的“心脏”和“血脉”,负责将电能以不同的电压、电流、频率等合适的参数传输给传感器、摄像头等用电终端。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功率器件在多数情形下是用作一种开关,性能上一般要求耐高压、导通时电流密度大、导通时器件上压降低、开关速度高、驱动功率小。在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功率器件的发展遇到了著名的“硅极限”瓶颈,功率器件的性能提升陷入困境。陈星弼的发明突破了这个瓶颈,使功率器件的性能得到全面突破性提高。

  1998年,西门子公司用陈星弼发明的方法,制作成新的功率器件,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被认为是近二十年来功率器件的一个新里程碑。“还有其他公司在那段时间都来和我联系过,这些大公司机制先进、实力雄厚、条件充足,制造这种器件的能力远高于我们。”陈星弼说。

  当时中国没有实验条件,但陈星弼非常清楚该发明的价值,于是他申请了中国专利,也申请了美国专利。他没有将技术藏起来,而是尽快转化、服务社会。如今,他的美国专利,已被国际专利引用超过550次,并授权给国际主流半导体公司,惠及全世界。

  2008年,陈星弼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现在世界上70%以上的电能,都是经过半导体功率器件变换其形式而应用的,功率器件的年销售额仅次于集成电路。陈星弼的发明专利成功转让并实现产业化后,截至目前,超结器件在全球的年市场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

  因对我国和全世界功率半导体产业的突出贡献,陈星弼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5月获得IEEE ISPSD大会颁发的最高荣誉“国际功率半导体先驱奖”,成为亚太地区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2018年,他入选IEEE ISPSD首届名人堂,成为首位入选名人堂的华人科学家。

  陈星弼对人类进步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是我国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领路人和集大成者,一生发表超过200篇学术论文,获得中美等国专利授权40余项。

  陈星弼更是一名好老师,他在上讲台前总是将教案熟悉到极致,所有理论体系、知识案例都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走上讲台,只需几张卡片,课程内容就像水流一样涓涓不息地淌出来。

  直至耄耋之年,陈星弼依然坚持亲自指导研究生、博士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他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背诵《兰亭集序》《前出师表》和《岳阳楼记》,不仅学习古文经典,更要领会其中的家国情怀。在战火中长大、1980年首次赴美参会时发现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人的陈星弼,不仅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也希望更多同学能投身科学事业:“真正有献身精神的人,才是科研发展的脊梁。”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6日 08版)

已有 人参与
  • 李济生

    卫星测控专家

    (1943年5月31日—2019年7月28日)

  • 童道明

    中国著名翻译家

    (1937年-2019年6月27日)

  • 王亚夫

    中国第一位女轮机长

    (1930年—2019年3月3日)

  • 田本相

    中国戏剧史研究专家

    (1932年—2019年3月5日)

  • 王业宁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6年10月4日—2019年2月22日)

  • 李学勤

    历史学家

    (1933年3月28日—2019年2月24日)

  • 彭司勋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1919年7月28日—2018年12月9日)

  • 程开甲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

  • 何梓华

    新闻教育家

    (1931年—2018年11月16日)

  • 谢世楞

    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

    (1935年5月20日—2018年11月7日)

  • 侯芙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3年11月28日—2018年10月31日)

  • 李希凡

    著名文艺理论家

    (1927年12月11日—2018年10月29日)

  • 师胜杰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1953年4月—2018年9月28日)

  • 闵乃本

    著名物理学家

    (1935年8月9日—2018年9月16日)

  • 盛中国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1941年—2018年9月7日)

  • 单田芳

    评书表演艺术家

    (1934年12月17日—2018年9月11日)

  • 常宝华

    相声表演艺术家

    (1930年12月—2018年9月7日)

  • 方成

    漫画家

    (1918年10月—2018年8月22日)

  • 周尧和

    铸造领域育人大家

    (1927年05月—2018年07月30日)

  • 彭荆风

    《驿路梨花》作者

    (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

  • 金庸

    武侠小说泰斗

    (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