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振山 地评线工作室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在刚过去的2018年,全球经济形势跌宕起伏,诸多经济体面临着债务危机、汇率波动、增长乏力等各种问题,世界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在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6%,顺利迈过了90万亿人民币大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一万美元。
对比中外各国发展状况,可以看到,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在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韧劲在不断增强。展望2019年,在宏观政策、产业布局、人才红利的支撑下,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首先,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宏观政策日趋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调整经济政策,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宏观政策角度促进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培育新动能。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累计减税接近2万亿元,先后取消、免征、停征和减征1368项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了企业税负,调动了生产和投资积极性,促进了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在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同时,也提供了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拉动了内需增长。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整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资源,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产能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范围、领域、层次不断拓展,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发展本国经济,造福各国人民的目标。
其次,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产业布局合理优化。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仅依靠国内能源、资源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各类矿产资源对外依赖程度日渐提高。原有低成本、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空气中的雾霾、污染的河湖和土壤都是对旧有发展方式发出的警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论断,打破了对GDP的盲目崇拜,大规模地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强化技术改造,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产业布局上也优化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创新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从几亿件衣服换一架飞机的低附加值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变。在已经拥有世界最全工业门类的基础上,以网络信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生产和管理模式变革。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
第三,发展方式创新求变,人才红利不断涌现。宏观政策的蓝图已经绘就,产业转型的道路已经明确,此时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思维,挖掘经济潜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伴随着动能转换、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我国的发展模式也从以数量为主的粗放型,向以质量为主的集约型转变。2010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缓慢下降,老龄化水平逐步提升,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都将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都会面临的不可逆过程。过去那种依靠人力成本低、工薪收入低的“人口红利”不可能长久,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持续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能。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和科技事业的长足发展,为“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拥有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成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支撑。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利用好“人才红利”,有助于释放创新人才效能、加速技术赶超。近两年,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逐步由以投资、出口为主,转向了以消费为主,内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面对着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强的领导核心、勤劳的人民群众、活跃的市场经济、坚实的工业基础、丰富的人才资源……这些都是我们迎接机遇、直面危机、战胜挑战的信心源泉。泱泱古国,源远流长,放历史长河中,今天的困难都不值一提,明日的辉煌必将灿烂夺目。
2019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注定是波澜壮阔的一年,中国经济必将稳中求进、破浪前行、再攀高峰,书写出与众不同的华丽篇章。(李振山)
[责编:王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