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名家评红楼”系列评论】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詹丹
《红楼梦》前六回虽被认为是作家从不同角度尝试的开头,但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贾府,还是最接近小说情节意义上的开头。这是因为,家族衰败史和宝黛爱情史,是《红楼梦》的两条重要情节线索。这一点,就是从林黛玉进贾府,有了实质意义的开启。而她进贾府与一些重要人物见面,以及涉及的肖像描写等,是开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同等重要的人物薛宝钗是在第四回进贾府,为何没有一个与众人特别是贾宝玉见面的开头呢?难道这是因为小说希望避免重复描写吗?其实不然。简单说,薛宝钗进贾府虽有意义,但尚不足以构成小说整体意义上的事件,而林黛玉进贾府才是一个大事件。当小说所描写的内容成为一个大事件时,它才获得了特殊性,也获得了描写的合理性。
林黛玉进贾府,是亲人的投靠也是精神的寄托,具有人生新起点的意味。对贾宝玉来说,也从此给他的精神生活,带来质的变化。但薛宝钗进贾府,只是日常的走亲戚。同时,薛宝钗对贾宝玉来说,并不意味着使他的人生和心灵生活有本质的改变。所以,就不需要在彼此间设置一种定格式的正式见面的场合。结果,作为读者的我们,无从得知贾宝玉和薛宝钗第一次见面的时间、地点。等到第七回,薛宝钗与周瑞家的谈及她服用的冷香丸,开始以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在读者视野中时,她和贾宝玉似乎早熟悉了。
那么,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第一次见面,有关各自的肖像描写,小说是如何呈现,又体现出怎样的意义呢?这里主要采用了对照方式,并在对照中凸显意义。这种对照,最先发生在两人内部之间,所写内容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处。
相同的是,两人第一次见面,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只不过黛玉的反应是心下大惊,宝玉则直接说“这个妹妹我熟悉”。从写作技巧说,这是正侧交融的典型的一笔双写,不但从侧面写出了各自眼中的对方特点,也从正面把黛玉初入贾府的谨言慎行(让观察得来的感受和想法,只停留在自己内心)和宝玉心直口快的特点一并表现了出来。但更深入的问题是,他们何以会彼此眼熟?我们当然可以说,因为小说写了他们前世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缘分,所以才会携带这种记忆,穿越天上人间的阻隔来重见。笔者认为,还有一个更现实的理由是,他们内心都曾想象过自己中意的异性对象,当现实中特定的某人与意中人相符时,自然就有了久别重逢的感觉。
但两人观察而来的差异,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林黛玉眼中的宝玉,作为肖像描写的内容,是连长相和穿着一并呈现的,甚至还写了出门与在家两次不同的穿着打扮。但是贾宝玉看到的黛玉,只有容貌和神态,却没有穿着打扮,让人颇觉奇怪。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讨论到此现象时,会发问:为什么林黛玉看贾宝玉的时候是从衣服看到人,贾宝玉看林黛玉则是只看人不看衣服?得出的结论是:贾宝玉不看重人的打扮。脂砚斋甲戌本眉批也有近似的观点,道是“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这样说,看似有理,但容易给人带来另一方面的理解,似乎林黛玉看宝玉那么全面,正是她看重了宝玉不屑的外在服饰打扮。其实,这里应该有更合理的解释。
通常说,女性看男性和男性看女性就有天然的差别。男性观察时,一般更注意异性的长相,但女性看男性,往往是连衣服一起看的。这种一般性的意义,恐怕在《红楼梦》里也有一定适用性。但关键,还在特殊的语境。
林黛玉是从自己的世界孤零零地出来,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对她来说,她所进入的外在世界都构成了环境。所以,她是以平移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的,包括人、衣服乃至周围的住所、房屋的结构、街道区域等。这种平视的目光一路看过来,就在描写中一层层往外推开。从这个意义上说,黛玉注意到宝玉的衣服,可能意在强调,整个外部世界之于黛玉,都构成了她身处其间的一个陌生环境,所以她才会看得很仔细也很全面。贾宝玉看林黛玉则不同,他是站在环境的主人之立场上来接纳一个孤零零的外来者。所以,他会忽略林黛玉周边的许多东西,乃至自身的穿着打扮,而更聚焦于人本身。也就是说,贾宝玉看林黛玉是一个点,而林黛玉看贾宝玉是一个面。这才是构成肖像描写差异的重要原因。
我们还可进一步从人物的外部关系来分析这种描写。我们发现,在众人和宝玉眼中,观察林黛玉时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众人第一眼看到林黛玉时,发现了她的不足之症,所以问她是否已经诊治,在吃什么药。而贾宝玉,从黛玉的眉宇间发现了一种忧郁气质,才给她起了“颦颦”的表字。也就是说,众人关注的是黛玉的体质,而宝玉发现的是黛玉的气质。虽然后来黛玉的体质,也时常被宝玉牵挂,但第一眼的不同,正是为两人开启一种更重要的精神世界的交往做铺垫的。
林黛玉进贾府时,除了与宝玉第一次见面,呈现了他们的肖像及给相互间带来的熟悉反应,小说也详写了王熙凤,以及在家的迎春、探春和惜春等。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日常交往中,会常在一起的重要人物,是林黛玉需要进入的社会关系意义上的一种环境,给出描写当然合理。另外,王熙凤个人品行以及作为管家的重要性,也在相关描写中得到了交代。但是,贾母让自己身边的丫鬟鹦哥(后被黛玉改名紫鹃)去伺候黛玉,黛玉还与宝玉身边的大丫鬟袭人初次见面并作了交谈,何以他们都不曾进入黛玉眼中,稍微给出一点点肖像描写?作为朝夕相处的人际关系意义上的环境,这两位丫鬟不也很重要吗?也许最根本的原因是,当小说的视角基本采用了贵族立场时,丫鬟奴仆等一类人的容貌是很难进入主人视野的。紫鹃也好,袭人也好,他们的长相,也就不曾进入好奇的林黛玉眼中。这看上去,是艺术描写的一个策略问题,其实隐含着当时社会文化的整体意识。肖像描写的基本缺席,如同丫鬟奴仆还没有资格充当绝大部分小说的主人公,道理是一样的。(詹丹)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