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频道> 文娱专题> 国风小注> 观点萃取 > 正文

德艺知

来源:光明日报2019-07-18 14: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孔子圣迹图》 资料图片

  

  德、艺、知之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今日哲学家皆言真、善、美,但多是平铺言之。中国哲学讲德、艺、知,则将三者理解为以德为核心的一个整体。

  何以如此讲?

  德之义首在于创造和转变;艺之义首在于陶冶与欣赏;知之意首在于觉知与观照。此三者本为生命存在整体之不可或缺的因素。然三者之关系非平铺之关系。三者既为生命整体之一要素,则此三义之显发,必由乎生命之实现。

  在艺的欣赏观玩、妙运、涵化中,人能成就撑开世界之和谐一体性。此庄子、《乐记》所言之意。《论语·侍坐章》之自然空明境界亦尽表现此意。

  在知的观照和自觉中,人能达致对世界的认知、理性、逻辑、概念性的了解,由中实现人对世界不同层级的本真性的把握。

  

  海德格尔论存在,从此在来讲。为什么由此在来讲存在?因为从此在乃能开显存在的本真义涵。此在的存在,其首要的特点,就是能从自身站出来反观自身。这是一般存在者所没有的。一般的存在者就是它自己,它天然地是其所是,因而也固定于它的所是。从本原的意义讲,人这个存在者亦是“是其所是”;但他与一般存在者不同之处,是他对自己的自由的离开,以及离开中的复归。

  我们看儒家和道家的说法。《周易·复卦》:“初九:不远复,无祇悔。元吉。《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老子》25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远”,就是离开自身;“复”和“反”,就是“归根复命”。

  如何能“远”,能离?因其有“知”、有“明”。人的知与明使之能够将自己展开而观之。凡其能展开而观之者,皆已经过理解或诠释的活动,即已发生了一种转变。既是已展开的自己,便是可以予以执取的实存。展开便是已“远”;执取便是已“离”,“远”在与“复”“反”的张力中,故是澄明、实现而非遮蔽。“离”是执取,停留,而不知“反”,不知“复”,则为遮蔽。停留于外在的实存,失去其所“是”,所以人可以为不善,是之为人之“罪”。人在展开而观的存在方式中,自始便有出“离”之趋向、冲动。

  故展开而观,依赖于人的“知”,却不仅仅是静态的、所谓理论性的“知”,而是转变、转移中给予我们的“知”。这转变、转移,是一种实存性的创化,有一种“力”包含在其中。

  

  “知”有综合,有简别。这简综的作用,与名言共生。简综的结果见之于名言概念。展开而观,见诸语言,吾人遂可以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能对其存在展开而观,固然由于有“知”,但其对实存的执取之“离”,却是出于价值的理由。

  我们说“价值”,不是一般地说有用,而是指选择一种方式“去存在”,或“去实现这存在”。比如《庄子》里讲的麋鹿食荐、蝍且甘带、鸱鸦嗜鼠、麋与鹿交、鳅与鱼游、猵狙以猿为雌之属,皆是指实存而言。物作为实存,皆有其存在之方、所、位、时、角度、方式等。因自然物之实存是固定的、无选择性的,故其无偏执、执取。就其亦是取一定方式去实现其存在言,它亦有其自身的价值。不过,它因不能选择,故其自然的规律与其存在的实现是不分的。在这个意义上,人往往仅把它看作实然的存在,而不以之为有价值的存在。这亦是人的人类中心的立场使然。

  人作为实存者,亦有其存在之方、所、位、时、角度、方式等。但人有“知”,这知,使其能对其实存展开而观,故有选择。这展开中,便有对其实存之方、所、位、时、角度、方式之偏执,执取。自然物无选择地对其“去存在”或“去实现这存在”的方式有所固着;但这固着不是偏执,这是因为,物被固着于此方式方能维持其存在。比如,牛是食草动物,它必固着于食草。人把牛的内脏制造成饲料,强使之改变实存方式,它便要得“疯牛病”。所以,它的固着对于其存在之“道”来讲,是不增不减的,是“恰好”肯定其存在的。人对其存在的方式能有所选择,因而亦由其存在的方、所、位、时、角度而有所固着,然此固着却往往表现为偏执和执取。对于其存在之“道”来说,这偏执或执取却是有所“增”有所“减”的。

  这增和减(其实,所谓“减”,也是在人的自然生命存在上增添了一些东西,亦可视为是“增”。比如:禁欲,是“减”,但它也是对人的自然生命所外在添加的东西),古人称之为“伪”和“蔽”。中国哲学历来强调“中”“中庸”“中道”“中正”“中和”。“中”就是不增不减,恰好是其自己。但是,天然的“恰好”、不增不减,就是固着于自己,不离开自己,因而也就不知道自己。人能知道,有知,就要“远”。由“远”而“反”,而“复”,这正是人的存在方式,亦是人能够敞开存在、认识自己的原因所在。所以,人的知本身必同时伴随着价值性的偏执,不存在一个抽象的理论态度。因而,人的固着,就会有所增、有所减。这个增和减,即是对存在本然的“离开”。这离开,有时会成为人的存在的负面甚至反面。动物同类不残。人的相互杀戮则能达到很残忍的程度。这对人的存在就是一种负面的作用。这是人能够离开、能够认识自己的一个代价。当然,这个离开,会有一个限度,人离开与复返自己的张力关系,就在这个限度内展开。

  所以,《易》言“不远复”,《老》言“远曰反”。在这个作为人的尺度内,有一个远与反、复的张力关系。这就是人的“去存在”或“去实现这存在”的方式。

  

  “复”“反”,可以老子“复归于婴儿”、孟子“求放心”释之。复归于婴儿、求放心,是对其所失去的“是”之找回。但这找回却不是现成的。这复归于婴儿和求放心实质上是一个在敞开中之解蔽的活动或过程。解蔽是在其展开中的校正活动。如《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是“中”,“已发”是展开,展开就有偏执,因而就有遮蔽,就不“中”。人的存在总处于此种展开的不断解蔽的过程中。展开就是“远”,远因而能从外面观之,这就愈来愈丰富。展开的实存表现从而可以不断超越自身,并通过解蔽的活动把这实存的展开活动加以转化、转变而保持住其本真的意义。那人之所“是”亦在其中完成。此即是中国哲学所谓的“道”。这“道”是先在的基础,但却并非现成,它是活动、创生性的绽出,包含着创生性的力在其中。存在主义讲人无先在的本质,从人是非现成的存在讲,这是对的。但如否定“是”的超越形上基础之意义,则不可取。

  “复”和“反”,就是人的实现。这实现,是一种展开中的转变、创生。它一方面是在人的实存表现中转变了这表现,使之具有了人之所“是”的本真意义。孟子讲“形色天性也,唯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道、人性亦作为这创造性的本原,由之而将它自己呈现出来。

  这转变着的实现,就是人的“德”。“德者得也”,内得于己谓之德。“德者得也”,是一个分化中复归于其所“是”的过程。分化来源于“知”,经历此转变的整合,人建立于其所“是”的实存,与世界构成一和谐。故《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经此转变的经历,那知亦随之而转变为对此和谐之境的照明,转变为能够起照明作用的智慧。所以《大学》首言“明德”,而大学之道,首在于“明明德”。德是“明德”,即是说它包含智慧。但相对说,明与德可分而言之。《中庸》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为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对这一点说得尤为透彻。而“道”“性”之在转变实存中的给出,实已是充分个性化了的呈露,此即表现为化境之美。《孟子·尽心下》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道个性化为当下性的实存和生命的涌动,是为美。这是对儒家所理解的美之很好的说明。

  所以我们说,德、艺、知三者,以德为其核心。

  《孟子》“可欲之谓善,实有诸己之谓信”句,赵歧注以忠恕论,虽不违本旨,然下文“实有诸己”应指这“善”为有内容而可“实有”,忠恕为行仁之方,无具体内容。近读张栻《癸巳孟子说》,其云:“可欲者动之端也。”谓此端即四端,可谓一语中的。孟子云“心悦仁义”,《帛书五行》讲“心好仁义”。此“可欲”,谓心之可欲。孟子谓“仁义礼智”,此天之所与我者。这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此为人心唯一不凭外力所可得之于己者;而所有功利事功、功名利禄之属,皆“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后者属于“命”,非人心直接可求者。故“可欲”之内容,即此四端或仁义礼智是也。

  心之所可欲者为善:此善之实有诸己为信、为真;真善之统一,诚于中必显诸外,充实而有光辉,是为美。德、艺、知,乃以德为本而实现其为一整体。

   (作者:李景林,系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 责编:庞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藏昌都:非遗技艺助增收

  • “艺苑撷英”2024年全国优秀青年杂技人才展演在京举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