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7月16日讯(见习记者 徐雪纯 记者董洁)钱塘江大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桥梁,自建成以来便产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武警浙江总队杭州支队执勤一大队执勤三中队,自1950年开始担负钱塘江大桥的守护任务。
近日,记者来到武警浙江总队杭州支队执勤一大队执勤三中队探访。在这里,每名战士都牢牢记着这样一个故事。
1966年10月10日凌晨,武警战士蔡永祥像往常一样守卫在杭州钱塘江大桥上。2时34分,由南昌开往北京的列车向大桥飞驰而来,蔡永祥突然发现,离他40多米的铁轨上横着一根大木头。为防止桥毁车翻、人员伤亡的惨祸发生,他一边鸣枪警示一边向列车冲过去,拼命把木头掀出了轨道……
乘客安全了,列车保住了,钱塘江大桥安然无恙,而年仅18岁的蔡永祥,却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蔡永祥牺牲后,为了表彰他的事迹,南京军区党委追认蔡永祥同志为中共正式党员,并追记一等功,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一瞬泰山重,百代颂芬芳。半个多世纪的光阴转瞬而逝,烈士壮举依然被人铭记。“每年新兵下连之后,我们都会带他们来到蔡永祥烈士牺牲的地方进行庄重的宣言仪式。”三中队队长吴国强说,蔡永祥生前所在的英雄班,至今保留着英雄的床位,“每天晚上点名时,点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蔡永祥,所有战士会一起大声喊‘到’。”
三中队至今保留着蔡永祥的床位。见习记者 徐雪纯 摄
对于战士们来说,这些仪式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先烈,更是激励自己。“能作为一名三中队的战士,我们都是非常自豪的。”三中队的老班长韩冰庆说,从新兵连开始,无论是军事训练还是队列素养,三中队都是完成得最好的。“这支队伍有很深的荣誉感,作为三中队的兵,要比别人要求更严、标准更高。”
在三中队的荣誉室里,墙上整齐地挂满了锦旗,尽管排列紧凑,仍有不少证书无法展示出来,在桌上堆成了小山。转隶武警36年来,三中队每年都被武警浙江总队评为先进中队或标兵中队,共取得一等功1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18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钱塘江大桥一直是横贯在钱塘江上的唯一一座桥梁,杭州市民跨江出行必须从这座桥上通过。“钱塘江大桥的坡度比较大,老百姓推车、挑担非常不容易,我们的战士看到了就会去帮忙。”三中队第29任队长刘超说,在中队守桥期间,桥头哨位上一直放着两个便民箱,里面装着打气筒、防暑药品等等,以便随时帮助过桥的市民。由于多年工作出色,1996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三中队“钱塘江守桥模范中队”称号,三中队成为武警部队内部第一个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单位。
随着钱塘江上桥梁、隧道建设的不断发展,如今三中队担负的不再是单一的守桥任务,也承担了城市武装巡逻、武装押运等任务。近年来,三中队圆满完成了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一系列重大安保任务。
从守桥到护民,任务虽然改变,三中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却始终如一。刘超说:“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时,三中队一直是一支叫得应、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
三中队获得的军事训练荣誉。见习记者 徐雪纯 摄
“我们中队有句口号,‘进了三中队的门,就是三中队的当家人,出了三中队的门,带着三中队的魂’。” 韩冰庆说,自己在退役之后,依然时刻记着在中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对于中队的战士们来说,蔡永祥精神已经深深植根在他们心中。吴国强介绍,以前中队一位叫付桂生的战士,刚进队时训练偷懒,工作不积极,是有名的“刺头兵”。在中队“红色基因”的熏陶下,付桂生逐渐转变,成为了中队的班长。退役后,他开了一家公司,生意越做越大。当再次回到中队时,付桂生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人生之路,大桥起步”,由此感谢中队的培养。
成绩永远只属于过去。“这些年,优秀的武警中队越来越多,我们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吴国强说,如今,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中队不断提出新的目标,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让先烈精神代代传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