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春暖花开,北京冬奥会前的最后一个雪季,渐近尾声,将于近期结束。在海拔2198米的小海陀山上,北控冬奥山地运行团队抓住宝贵时间,每天进行索道运营、造雪压雪、赛道防护、安全救援,以赛时保障标准持续练兵。
半个多月前,冬奥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上,迎来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场测试赛。10天时间里,运行团队严阵以待,上演全要素的冬奥会赛时演练。测试赛结束并不意味着运营保障的终点,队员们可工夫没歇着,这段时间,他们继续为国家队运动员训练提供运行保障。
凌晨5时,当第一声起床铃响起时,索道团队的所有成员就要起床,甚至来不及把早饭吃完,就得坐上班车,前往工作岗位——他们是冬奥山地运行团队大家庭中,起得最早的团队。索道是连接高山滑雪中心各条赛道的“大动脉”,保障索道安全、高效运营则是整个山地运行工作的基石。肩上责任大,每个团队成员都枕戈待旦,丝毫不敢懈怠。
打开索道系统,看着实时气象监测数据,阵风风速有时可达24米/秒,这样的风速可以把大拇指粗的树枝像气泡一样轻易吹断,在山谷中逆风飞翔的小鸟,奋力振翅,却还是在原地打转。在无奈发出停运通知的同时,团队每个人都没有丝毫松懈,利用停运的间歇,仔细检查索道设备,对吊具吊厢全面清理消毒,同时时刻监测风速变化……
终于,风速降低,索道达到运行要求,团队迅速发出恢复运行的通知,顺利把国家队运动员和工作人员送上指定训练地点。
如果说索道团队起得最早,那么造压雪团队则是睡得最晚的团队——为保障国家队及残疾人国家队白天正常训练,造压雪通常都在夜间进行。
16时30分,开完工作总结会后,忙碌一天的造压雪团队重回工作岗位。连日来大风扬尘天气,把树枝、石头、尘土等吹上赛道,这将严重影响运动员的滑行安全,造压雪团队决定连夜解决这个难题。为让每一寸赛道都变得平整,压雪车往往要在一条雪道上反反复复上下20次以上才可完成。
压雪作业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4时40分。因为夜晚在赛道上连续长时间作业,如果上厕所就需要返回车库,团队成员甚至不敢喝水。
造雪同样是通宵作业。夜晚风大,造雪机造出的雪很容易被大风吹得偏离预定位置,为此,造雪队员每两个小时就要驾驶雪地摩托,在漆黑的赛道上巡视检查。气温太低,造雪机喷出来的雪打在队员衣服上,很快就结了冰,甚至连工作用的手电筒也完全被冰裹住。
早晨6时,天刚蒙蒙亮,赛道防护团队一天的工作也开始了。赛道两侧的防护网,是保护运动员的一道重要屏障。在连接防护网时,绳结串连网孔如细线穿针,为保证穿孔准确迅速,手指就要保持灵活度,作业时队员们只能戴一个很薄的手套,往往是只穿了几个孔,就要停下来,搓一搓冻僵的手指,如此反复。
赛事救援队的队员上午刚刚结束国家队训练的安全保障工作,午餐时又接到了下午进行安全救援演练的任务,由山地运行的外籍专家团队讲解一种新的场地救援方法。16时30分,演练活动结束,队员乘坐雪地摩托刚刚返回山地运行办公室。“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话音刚落,所有人的对讲机传来呼叫:救援团队赛道集合!没有任何怨言,队员们重新坐上雪地摩托,飞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