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七条覆满绿色的雪道从山顶倾泻而下,已经与周边林草融为一体,海拔2198米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出发平台周边、高山草甸,花草树木依旧茂盛;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这条巨龙静卧在郁郁葱葱的海陀山脚,延庆冬奥村与山地新闻中心背靠青山,中式庭院静谧的掩映在山林之间,点点野花点缀在绿茵如毯的山坡上,伫立于此,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七一”前夕,记者随北京市重大办探访北京2022冬奥会延庆赛区所在的小海陀山,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延庆赛区最高海拔2198米,从乔木到灌木再到草甸,植被丰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既优美又脆弱。可以说,延庆赛区的生态修复工作难度不亚于任何一处新建场馆工程,海内外广泛关注。为保护小海陀山这一方青山绿水,延庆赛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2016年,在动“第一锹土”之前,相关林业、水土、生态专家先期开展了极具前瞻性的工作: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对赛区内动植物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摸底,摸清赛区内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水文等关键数据,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奥运设施建设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干扰进行评估,将因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建设者将赛区内的一草一木都当作有灵魂的生命来看待。在工程建设开始时,对于赛区内受到扰动的植物更是进行了“一对一”的人性化服务。根据每一棵树在施工中受到的不同影响,以及植物特性进行了“私人定制”的保护方案。对于生态环境好,受施工扰动小的植物进行原地保护,使之成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施工过程中无法避让的树木,建设者制定了详细的“移民方案”。2017年4月,确定将延庆区张山营镇上板泉村8号地,作为迁地保护基地,同时还移植了762棵树木至新修建的冬奥森林公园。截至目前,赛区内原地保护树木共计313颗,迁地移植乔木24272株,建成迁地保护基地近300亩,成活率约99%;近地移植灌草11027株,目前这些植物都由专业园林单位精心养护。
小海陀山海拔1800米以上分布着大面积的亚高山草甸,不仅是整个北京地区宝贵的植被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华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草甸生态系统。为保护这一珍稀的草甸生态系统,建设者在施工前期对草甸进行剥离,施工时将草甸放在影响区外集中存放,施工完成后将草甸进行回铺。然而,植物是有生命的,剥离后的草甸至回铺,中间有6个月的时间差,且山上正值隆冬,七八级大风更是家常便饭,最低温度在零下30度左右,剥离的草甸如何存活,这对建设者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为寻求最适宜的亚高山草甸移植技术,技术人员反复对比试验,研究草甸的厚度、保温、遮阳、洒生物菌剂等因素对亚高山草甸存活率的影响。他们发现,剥离草皮时最适合的规格是大小35cm×40cm,厚度为20cm-25cm,以保证所取草皮的厚度大于根系深度,从而避免切割根系,保证回铺后的存活和生长效果。之后,将这些草皮堆叠起来,其高度不高于1.5米,并用腐殖土填塞缝隙,存放在无草甸植被的阴坡平缓裸露地表,草皮浇水封冻,用加厚无纺布覆盖。同时,选取合适规格的草皮进行装袋,周围用装有腐殖土的吨袋压实围在草皮的一圈,预防冻害。经过潜心研究,亚高山草甸移植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技术也成功申请了专利。现在来到山顶出发区,绿色的草甸与原有植被融为一体。
绿色办奥是北京冬奥会四大办奥理念之首,也是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从2015年开始至今,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历时6年,成为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最长的一项工程。建设者克服种种困难,从建设伊始的生态调查到保护标准制定;从边建设边保护,再到生态修复工程,延庆赛区以七条雪道和市政道路周边的边坡为主要修复区域,共计完成修复面积214万平方米,成为绿色办奥最生动、最典型的一个“北京样本”,而其背后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留给这座城市最大、最丰厚的绿色资产和生态财富,让无数市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