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温州大学 郭瑞芬
刚成为高校辅导员那年,我在一本教育类书籍上看到一首小诗,写的是:“我到河边饮水的时候,我觉得那水也渴着,我饮水的时候,水也饮我。”当时不解其意,如今回头再看,这段话却非常触动我,我读懂了师生之间相互启迪、共同成长的意义。这种教育精神的茁壮,其实来自于我的一位非常特殊的学生——钱源。
在见到钱源之前,我先看过了他的档案。这位18岁的少年,在入伍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参与救援100余起,抢救被困群众20余人。照片里的他,比同龄男生多了一份坚毅,穿着红色的消防救援服,显得很利落。
第一次见面,我问他部队苦不苦,他马上笑着回答:“当然苦,但很快乐。”谈话间,我才知道钱源的爷爷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父亲是一名驻岛战士,舅舅也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他的祖辈父辈,都于不同时代,以赤胆忠魂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这个从小听着军旅故事长大的男孩,自有一份军人家庭长大的飒爽,说话做事,真诚坦率,毫不拖泥带水。能看得出来,他是真心为自己当过兵而自豪。
那时,我作为他的辅导员,预想过他未来的成长,但却没想过,他的顶天立地、坚不可摧,竟如同一道烈焰,照耀了我的教育理想,让我明白,教育的崇高,在于我们可以培养对未来社会建功立业的人;而教育的美好,则在于学生也能成为引领我们精神向上的导师。
入学后,钱源显现出了比大部分学生更热情好学的姿态。他学的是土木工程,课业颇为繁重,图书馆、实验室,都常见他的身影。授课老师们也一致反馈他好学好问,而他也不负众望,取得了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6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但在我看来,他的光芒不仅在学业上,更在其作为一名消防战士“有召必回”的担当上。
在温大这所书声琅琅、百家争鸣的校园里,钱源度过了三年积极求索的大学时光。而校园外,作为黑马救援队队员的他,先后参与了各类抢险救援行动50多次,与队友们协力解救了20多位危急险困中的市民。身上的伤痕、眼中的坚毅,都是他沉默无言的勋章。他扑灭过烈火,也救助过弱小;抗击过疫情,也打捞过尸体。这个有点婴儿肥的男孩,从没有说过任何信誓旦旦的漂亮话,只是用热血、坚守、奉献,诠释着一个青年大学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担当、“不教胡马渡阴山”的气魄、“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温暖。
参与浙江金盾——2020联合大演习
2021年冬天的一个下午,瓯海区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命令钱源所在的机动大队迅速出警,一名群众在山上失联20多小时。温州的寒冬,湿气夹杂着朔风,日落后更冷得彻骨。钱源和战友们脚踩着泥土一寸寸地搜寻,随着夜幕笼罩,气温迅速降低,他咬紧牙关拼尽全力地奔走、声嘶力竭的呼喊,大风嘶哑了他的喉咙,寒流催逼着他的精神。五个小时后,他们在水库里找到了一具早已泡得浮肿的尸体。钱源冲锋在前,驾驶着冲锋舟到水库中,艰难地把遗体打捞起来。数九寒天的夜里,他的汗水却把衣衫都湿透了。很少有人知道,他接近凌晨才回到宿舍,洗了澡,马上就赶来上第二天的课了。
2021年7月15日小南门男子溺水,救援队开展心肺复苏紧急救援
21岁的钱源,在大学三年里,一共参与打了过14具尸体。与他交流时,我曾问过他会不会害怕?他回答道:“老师,军人不会害怕自己的战场。就像您面对学生时满怀热爱一样,我即使面对一具可怜的尸体,也会尽职尽责地把他安置好。”他的答案让我肃然起敬,又有些惭愧。这孩子内心的家国情怀太清澈,也太坚韧,我作为师长面对生死的畏惧和怯懦,在他面前竟然显得有些狭隘。
但那一刻,我又突然觉得,传道授业真是一个枯燥却绚烂、平凡却伟大的过程,当中最令人着迷的,就是教师与学生们的共同成长、相互润泽,学生因为汲取了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有了追寻梦想的能力;教师也因为看到了学生灵魂的可爱,而坚定了立德树人的理想。
有一次,我在校园里看到钱源,他手里拿着个献血本,正匆匆忙忙地赶去上课,我便知道他又去献血了。这几年来,他每年都坚持无偿献血,累计达到4200CC,获得了六七项献血相关的荣誉。看着他明明还有些稚嫩,但却无比坚毅的背影,我再一次笃定:这个孩子,不是浴火凤凰,却经受烈火的洗礼;不是钢铁之躯,却托举生命的希望。在这样舍我其谁、生死罔顾的考验中,他柔软的心被反复淬炼,最终一定会被铸成屹立不倒的丰碑铁塔。
2022年3月16日晚于藤桥山地参与老人失联搜救任务
的确如此,从进入学校到如今临近毕业,钱源从没有动摇过自己要成为一名消防战士的决心。他交给我们的职业规划书,字字真诚、句句铿锵,把自己未来的蓝焰人生规划得事无巨细。我借用曾国藩的一句话,为他写了评语:“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我知道,这是一位必定会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青年学生,他会成为一棵顶天立地的树,为弱小遮风挡雨。那么在此之前,作为他的老师,我且作一股清风,把远方的故事唱给他听。
教育是一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这位总是在泥泞中跋涉、在烈火中逆行、在暴雨中挺立,更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灯火的学生,让我坚信,师生之间,互为饮水者,亦互为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