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博丨【与历史对话】乌兰察布市凉城岱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上)
首页> 专题频道> 中华文明在内蒙古> 两个打造 > 正文

文博丨【与历史对话】乌兰察布市凉城岱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上)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2022-08-18 14:25

  中国最早的北方民族是从哪里来的?他们那时就以游牧为主吗?他们与中原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内蒙古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史是一部倒序的历史,从青铜时代遗址到龙山文化遗址,最后再回到仰韶文化遗址,两代考古人一步步溯源,最终发现气候环境变迁与文化兴衰的重要关系。

  本期“与历史对话”我们探寻湖畔星火——乌兰察布市凉城岱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对话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副馆长、文博研究馆员张涛。

  乌兰察布市境内现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遗存。是在距今约1万多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在距今7000年左右,乌兰察布大地开始出现了仰韶文化人群,主要来源两种文化类型的人群迁徙,一是分布在河北省中南部和河南省北部的后岗类型,另一支是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半坡类型这两支不同类型的文化最终在岱海地区相遇,发展成为这个地区相对稳固的新居民,其代表性遗址有凉城县石虎山Ⅰ期、Ⅱ期遗址。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3500年间,本地区的仰韶文化进入一个较大的发展繁荣时期,代表性遗址有凉城县王墓山坡下遗址。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间,整个内蒙古中南部的仰韶文化内部发生了分化,区域地方文化特点产生了差异,受周邻及来自东北地区的文化因素影响显著,表明整体文化开始走向衰退。分布于岱海盆地、黄旗海盆地及阴山北部等地区,代表性遗址有庙子沟遗址。进入龙山时期,内蒙古中南部以凉城县老虎山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老虎山文化,该文化存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900年之间。

  乌兰察布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发掘主要是在乌兰察布市的凉城县环岱海周围以及商都县和察右前旗境内。其中整个环岱海史前聚落遗址群和察右前旗的庙子沟遗址,在2001年6月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凉城境内在距今约6700-6500年,有太行山东侧以鼎和小口双耳鼓腹罐为代表的后冈一期文化人群经张家口地区西进,在凉城岱海地区安家落户形成聚落,其物质文化称为石虎山后冈一期文化。石虎山早期发掘遗迹主要有房址和灰坑,另外有残墓一座。房屋为半地穴式,有土炕,地面铺一层白色黏土。近门道处挖一圆形坑灶,有的只有地面灶。这种房屋复原起来应是方锥体式建筑。灰坑有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4种。当时村落较小,有二十几户人家,百口人左右。房址不够规整,略显成排排列。陶器以夹砂陶占多数。陶器的类型有圆底釜、鼎、红顶钵、小口双耳壶、盆、碗、罐和勺等。

  而石虎山晚期为一环壕聚落,房址的建筑方法和形制与早期相同,但出现了石块叠起的坑灶。陶器在夹砂陶中以红陶为主,绳纹夹砂釜占多数,其次是钵、盆、釜形鼎、小口瓶、碗、器盖和勺等。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中,有较多大型动物,如野牛、马鹿、狍等,也有鱼、蚌和鸟类,说明鱼猎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中猪、狗骨骼的发现,说明当时已有了家畜饲养业。从石虎山早期遗址的情况来看,文化内涵单一,晚期的特征显示了后冈一期文化与半坡类型文化的融合。

  具有典型代表的仰韶文化王墓山类型遗址,是起源于华山脚下的半坡—庙底沟类型文化人群来到乌兰察布南部地区留下的遗址,其代表性器物是重唇口尖底瓶和变形鱼纹盆。经大面积发掘,凉城岱海的王墓山坡下遗址,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化类型的社会水平,故称之为仰韶文化王墓山类型。发现的遗址包括:沙石滩、兰麻窑、狐子山、王墓山坡下、王墓山坡中、王墓山坡上、大坡、东滩、红台坡(上、下)、黄土坡、平顶山、砚王沟、五龙山、东七号等16处。分布于岱海西、岱海南岸及岱海东部。在发掘和清理的其中5个遗址中,面积近3000平方米。发掘和清理房址41座,灰坑43个,灰沟4条,环壕1处。探查出房址14座,墓葬一处,出土陶器508件,石器160件,骨角器8件,玉器和玉料5件。其中距今约6200-6000年的王墓山坡下遗址,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的典型代表。

  还发现布局有序较完整的聚落遗址,房屋为竖穴,房屋地面垫有黄花土,连同墙壁抹有一层细泥,经烧烤后坚硬平滑。挖有长方形或圆形坑灶,四周有高出地面的土坎,底和壁抹有一层草拌泥。有火种坑,门道多狭长呈斜坡状,有的还设有一、二级台阶,门向均朝西南。出土的陶器以泥质陶占多数,此外是夹砂陶和少量砂质陶,陶色以红陶和红褐陶为主,并发现有灰陶。陶器种类有重唇口尖底瓶、宽带黑彩大圜底钵、直口和敛口彩陶钵、卷沿曲腹盆、弦纹加绳纹铁轨式口沿夹砂罐、绳纹敛口大瓮、器盖和火种炉等。这一时期的遗存和石虎山类型遗存毫无承袭关系。

  晚期遗存以王墓山坡上遗址为代表,距今5500—5000年,文化层堆积较厚,属小型村落遗址。房址为圆角方形浅穴式,时间较早的门向西,时间较晚的门向南,房屋形制较规范,屋内居住面用灰白色黏土铺垫,坚硬平整。房内居中有一圆形坑灶,坑壁及底均抹一层草拌泥,坑灶之后多设有附灶。有的在房屋后壁及一角挖一个袋状窑穴,用以储存物品。还有一种硬山顶式两面坡的大房址,有加长的门道,两侧分布有对称的柱洞,应是一种带门斗的建筑。门道内左右两侧还设有窑穴,并摆放有陶器,开始向双间房屋发展。陶器有泥质陶、夹砂陶和砂质陶三种,以前两种为主。陶器的颜色中灰陶占绝大多数,褐陶次之,其他橙黄、橙红、黑陶和红陶都很少。陶器的纹饰除素面外,绳纹成了主要的纹饰。并有少量的蓝纹和方格纹,彩陶已接近于消失。器形以偧沿夹砂罐为主,作为炊具。小口双耳鼓腹罐和钵仍是流行的器物,还有敛口瓮,各种小罐、盆、壶等。此外还发现一件残磨盘和1件残磨棒。证明已用臼杵加工谷物,效率提高,也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在生产工具中,有一些用燧石制作的细石器,有镞、矛形器、刮削器等,其中石镞的形制规整,主体部分为或长或短的等腰三角形,多为凹底,少数有铤。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史前时期,岱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家畜饲养水平,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较,处于领先行列,并赞誉其为“人文始祖”。

  老虎山文化遗址包括西白玉山遗址、面坡遗址、老虎山遗址、板城遗址、园子沟遗址、大庙坡遗址,年代约距今4500—4300年,以老虎山和园子沟遗址为典型代表。这一时期,已经掌握了石砌围墙技术的红山文化的居民群西进,与仰韶文化系统末期的小口尖底瓶人群融合,创造了新的人类文明,凉城县的老虎山遗址面积最大、石围墙保存较好,且具有代表性。六个遗址正式发掘4395.25平方米,加上清理近万平米。发现房址229座(正式发掘84座,清理159座,探查56座)。房屋形制,早期明显是继承了海生不浪文化的建筑传统。如老虎山的一座房屋平面呈圆角方形,进深和间宽略等,圆形地面灶居中,上铺石板,西壁正中用石板围成坑灶。灶址的变化与炊具有关。居住面上垫一层黑砂土,下垫一层细砂土,以防潮湿。在进门拐角处还有一窑穴。晚期的半地穴式房址,仿窑洞式形制,其平面多呈“凸”字形,门道及前壁前突,一般进深小于间宽。在黄土堆积较厚的地区,则流行窑洞式房子。如园子沟的房址均呈“凸”字形,早期的进深大于间宽,晚期的进深小于间宽,前宽后窄,其前突部分缩短。进深与间宽的早晚变化,反映了建筑技术的提高。居住面的墙壁先抹一层草拌泥,然后再抹白灰面。圆形地面灶居中,有的灶在其周围还画一圈描彩。其中最讲究的房址,前有灶室,后有卧室。

  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严文明教授考察后认为:如此数量之多、布局清晰的新石器时期人类居住窑洞遗址的发现,确属罕见,这对于研究我国北方地区文明和国家的起源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也曾高度评价说:“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半坡文化是土房矮屋,而凉城的老虎山、园子沟文化是高楼大厦,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曙光”。这一文化的标志是石城聚落群和三空袋足器的出现,被命名为老虎山文化。

  1986年8月,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包头市文物管理处观看西园新石器遗址出土标本。

  老虎山文化遗存出土陶器1100件,其中可以复原的陶器261件。根据园子沟的各段房址内的出土品统计表明,夹砂陶占绝大数。陶器的颜色有灰陶、褐陶和黑陶。以灰陶最多,并从早至晚数量递增,显示出烧制火候逐渐提高。陶器的纹饰有蓝纹、绳纹、方格纹和附加堆纹等。素面陶从早至晚逐渐减少,磨光陶则呈渐增趋势。蓝纹和绳纹从早至晚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陶器的器形有斝和斝式鬲、素面夹砂罐、绳纹夹砂罐、直壁缸、敛口瓮、高领蓝纹罐、尊、钵、斜腹盆和豆等。此外,发掘墓葬11座,出土石器417件,骨器29件。

  老虎山文化中三袋足斝式鬲和甗的出现,改变了前一个时期完全以平底器作为炊具的局面,显示了划时代的变革,鬲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石城聚落群为城市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其中老虎山遗址早在1986年就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最新发掘板城老虎山文化石城遗址,属于老虎山石城遗址一部分,位于凉城县永兴镇的老虎山南,这里一处保存完整、布局清楚的龙山文化早期的人类聚落遗址。此次发掘的位置临近石城墙北部墙体隔冲沟的东南部坡体之上。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发掘房址6座、陶窑4座、灰坑7个。

  其中新发掘的房址大多为主室平面呈凸字形,进深大于间宽,门道向东。窑洞内间宽280、进深400厘米。墙壁为生土墙,墙壁上大部分可见抹过的痕迹,屋顶局部塌落,房内最高处约160厘米。灶为浅  坑灶,圆形。院落大致呈长方形,东南部略有破坏。南北长480、东西宽330—380厘米。

  4座陶窑基本完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横穴式,由西向东可分为窑室、进火口、火膛和工作区,窑室和火膛由进火口相连。整个陶窑为东西向,窑室位于西部坡上,为圆形袋状。火膛下部坑壁较为规整,清晰可见窑壁的建造是由窄条状加工工具挖掘而成。

  而且此次考古发掘发现为聚落内区域规划提供了依据。而保存基本完整的窑洞式房屋和清理的石灰面窑洞式房屋,为了解该地区老虎山文化的建筑技术又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研究中国北方地区窑洞式建筑的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参考。横穴式和竖穴式两种陶窑,也反映了陶器烧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进一步了解岱海地区的陶窑建筑技术和陶器烧造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首对斜拉索成功挂设

  • 江苏古建筑老街区走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2024-04-20 17:03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