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2020级本科生 吕佳璇
亲爱的老师:
展信佳。
记得您在某次接受采访时说,“我们都不是感天动地的英雄。但要敢于去做点什么,把最普通的事坚持下去,在此基础上再去造福社会,回报社会,这才是青年人该有的样子。”的确如此,您将自己的善行汇聚成明亮温暖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这份恩情至今难以忘怀。
这事还得追溯到好多年前,你与孩子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们还是黑黢黢的小孩儿。
刚来的时候,只有两间屋子。一个是教室,只有一块黑板和拼凑的课桌椅。一个是给支教老师的宿舍,破旧得连您都想拔腿就跑。
您说,本科毕业后您便来到贵州省遵义余庆支教,只因学校里的支教团那句“用几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的口号。
西南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重山闭锁,思想与外界隔绝,甚至对 “山外”的世界已经丧失了好奇心。但您对孩子们说:“如果眼里只有小小的四方天地,又怎么能够到达远方?”起初,孩子们不懂,不懂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老师为什么说着这么不切实际的话,也不懂自己原来是大山沟里几代人的希望。“只有孩子们的内心改变了,才能去感染身边的人,才能做出有益自己、有益社会的事。”您曾把这句话一遍一遍地说给孩子们的父母听。为了那次访学,您和支教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反反复复打电话、写信,联络武汉高校的校友和校领导们;挨家挨户动员,和学子们的父母交流沟通,避免被当作“骗子”,让他们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您到山外看看。第二年,您带着这些西南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到武汉访学七天,筹集善款两万多元,真正给了他们一次走出大山,走入广阔天地的机会。
“扶贫先扶智,教育当先行”。您潜心教学的背后,始终是那颗回报社会的初心,却仍谦虚说道,“自己只是比别人幸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您像是黑夜里的掌灯人,不曾引人注目,也不曾享受过鲜花和掌声,但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路。
在武汉上学的这几年,每每思念家乡,我常常想到高高立在村口的银杏树、村南边静卧的瞿塘、村东头因瓢泼大雨更泥泞的羊肠路、还有那间上课时铁铃铛铛响的小教室。您的故事让我回忆起儿时上学的快乐,只因有像您这样的青年教师。想到妈妈红烧茄子段的馋人美味、深秋桂子花的浓郁香气、还有您描述的那个色彩斑驳却破旧不堪的大黑板,是您让我有了回乡教学的念头。
在去年暑假,我主动报名参与了学院的实践活动,在乡村支教了半个月,哪怕吃冷饭、打地铺我也要去到那些需要我们的地方,这一切皆因为热爱,因为感恩。瞿家湾的孩子大多皮肤黝黑、穿着朴素,说着一口半洋半土的普通话,单纯而又质朴的眼睛就像泉水那样清澈。从小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少了一丝城市孩子的娇气和任性,更多了些小大人的懂事和内敛。
本人支教图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来教室上课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是自己选择报名的,在假期还要继续坚持学习、做练习册、预习新课,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实属不易,我很好奇这背后的原因。支教的第一天, 我与一位小女孩交谈,原来她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外出务工,从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我问她主动报名的原因,记得他清澈双眼里透出坚定,说:“我想要考大学,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回来帮助村里人。”那一刻,我又想起了您,原来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青年支教老师们用青春教给孩子们知识,托起了孩子们的未来,用热爱教会孩子们奉献,在他们的心里埋下青年人要返乡回报教育的种子。万千像您一样的青年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待火种点燃,薪火相传,我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如若有幸再次见面,让我们彻夜长谈,讲讲教学的故事,讲讲孩子们的故事。
此致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