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张福锁
“非凡十年”的回顾是一次精神洗礼,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院士三十余年如一日奋斗在一线教师岗位,创建的“科技小院”扎根一线的立德树人研究生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十年来科技小院培养超过500名研究生。以下是他讲述的十年故事。
张福锁院士
我来跟大家一块回顾一下科技小院“当初怎么想的,后来怎么做的,现在怎么发展,我们未来还应该怎么做”,希望能够通过对这10年工作的回顾,让我们科技小院在新时代为我们国家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技小院”这个名字是曲周县老百姓给起的
当初我们切实考虑怎么能够真正地接地气,为老百姓做事儿,把党的初心真正的放到老百姓心里去,放到老百姓家里去,让老百姓能够真正地感觉到科技的力量,感觉到我们党的初心一直在为他们的幸福在奋斗。我们起初是住在村里农民家的一个院子里面,后来老百姓说,“你们把科技带到了农家小院,所以叫科技小院。”我们觉得很接地气,体现了我们的初心,也体现了我们要把党的初心真正地做到老百姓家里去,做到老百姓心里去,所以我们就用了科技小院这个名字,现在来看,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尤其是进入了新时代,也一直能够把党的初心体现得最好。
张福锁院士与曲周县村民在一起进行玉米测产
我们当初做“小院”的一个原因是接地气,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到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农业、农村、农民的事情都做了,我们只能用我们一点微薄的力量去帮老百姓一把,真正为“三农”做出我们实际的贡献。现在看来,这个初心在小院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非常好的。进入新时代以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我们以人民为中心,为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奋斗,小院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所以小院虽小,但是它的作用很大,它的功能很多,它能发挥的能力是非常大的,所以今天我的题目叫“小院大作为”。
在生产一线做科技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留在农民家
当初做小院的时候,我最初的想法是因为我们做科学研究做得很好,当年二十几个老师每年要发表100多篇SCI文章,但是发这么多英文文章,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甚至我们政府的一些领导,他不看这些英文文章,我们做的这些科技对老百姓没有什么好处,对我们国家除了赢得科技界的声誉,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培养人才这些作用以外,没有真正地让老百姓能够享受上我们这些创新。
所以我们就想下去看看我们做的这些科技创新,能不能为我们“三农”做出一些贡献。也就是检验一下我们做的东西在实践里面有没有用,所以就下到了农村,开始了科技小院的奋斗历程。我们下农村以后最早想证明我们技术有没有用,结果却发现,相比于技术,我们人最有用,老师最有用,学生最有用,即便是没有实战经验的学生,也成了农村的香饽饽,成了农民喜欢的人。
张福锁院士在曲周县指导村民小麦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实际上科技小院是我们人才培养最好的一个模式。我们后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最早成模式,获得了国家奖励,我们学生的进步与成功也让我们科技小院有了更加充实的内容。所以在学生们成才的过程中,我们的科技创新做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社会服务做得越来越好,这样慢慢地科技小院的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三大功能都发挥得非常好,这为大学怎么能够把这三个基本功能完美结合并能够发挥出来提供了一种方案。
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是科技小院平台的主要功能
为了服务,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人才去做科技创新。我们的科技创新的服务过程中,又让我们的人才有了更大幅度的能力提升。所以科技小院从三位一体完美地结合到“四零”服务——“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四零”服务是我们科技小院的灵魂所在,因为只有“四零”服务,才改变了我们在城里,在高楼大厦里面,在象牙塔里面,跟社会、老百姓和生产实际不结合、有很大距离这样一个问题。
“四零”服务把我们真正地融入了国家发展,融入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也融入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因为你可以在学校里面做研究,像我们研究生在学校里面做的盆栽试验的工作,也是科技创新,但是你还是跟产业、社会和国家发展有一定的距离。而我们现在通过“四零”服务,真正了解社会,了解“三农”,了解我们科技必须去解决什么卡脖子问题。我们怎么通过四两拨千斤的科技创新和每个同学、每个老师微薄的力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去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福锁院士在甘肃张掖指导作物间套作种植
科技小院平台把我们科技教育的这些资源知识技术全部转移到农村农民中间,又把政府的政策、资源以及企业的科技产品、资源,还有全社会对“三农”的关心、对乡村振兴的奉献的资源,全部整合起来,在村里面打造了一个综合运用这些资源,通过我们共同的创新来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的模式。
虽然一个科技小院可能规模不大,但是我们运作的社会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凝聚社会力量以及党的初心,就能够把全宇宙的能量运作起来,为“三农”去做贡献。
科技小院的老师和学生,能力和潜力非常大。有一年香港清辉大学建立了香港第一个农业方面的本科教育的专业,邀请我去给他们讲科技小院的故事。在那个地方他们在全球非常知名的、在科技上做得非常有名气的这些教授们,给我提了一个问题,说,张教授,你的硕士怎么比我带的博士生的能力还强?我后来就回答他,我说不是我们的硕士生能力比你的博士生强,是我们科技小院的平台聚集的能量比你带的博士生这个平台聚集的力量要大得多。我们的同学们仅仅是借助于这个平台,利用这些能量力量去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所以最后每个主体都发挥了最大的效益,自己体现了自己最大的能力,最后显得每个主体不管是学生还是农民,还是我们高校、政府还是企业,都显得特别能干。
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科技小院在服务“国家行动”中创造更多价值
那么从这个方面来说,科技小院这10年我觉得我们探索出来一条怎么能够在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事业发展中去寻找卡脖子的关键问题,然后通过我们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最后再回到“三农”系统里面来,不管是种植还是农民的生产生活,系统得到了提升、改善,实现增产增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体现了我们科技小院具有巨大的作为。实际上仅仅是因为我们这个平台具有特殊的作用。
张福锁院士在曲周县前衙村葡萄园与学生一起查看果实品质
10年来,我们科技小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研究生。我到全国各地去,看到同学们,不管是在高校,还是在国家部委和地方基层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他们都这么优秀,而且一直怀着党的初心前行,我感觉到很自豪,也很受鼓舞,这也是我对小院一直坚守的一个精神力量。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科技小院这个模式在全国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教育部对我们做了充分肯定,在全国做推广,我们就要更加努力地去做好样板,做好模式,然后去推动大家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
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在生产里面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全国五六亿亩的绿色生产技术试验示范,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绿色转型做出了样板。我们的文章发表在《Nature》上面,在国际上也受到了非常大的重视。同时我们也在社会服务模式方面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我们扎根生产一线,真正在农民中间,我们也是老百姓最欢迎的人。在全国众多的“三农”服务的模式里面,我们科技小院应该说是独具特色。
就像我们在洱海边上,跟我们关系最好的是老百姓,从村支书到老百姓,经常请老师同学到他们家去吃饭,在路上见了我们,他们都很高兴:“你们来了”,“我们就希望你们来了,我们日子就会过得越来越好”,而且我们看到这个村里面最近商店越来越多,饭店也都开起来了,外面来的人也很多。我们的科技小院,一天接待好几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的队伍,所以你可以看出来,科技小院从当初想把科技带给农民,到后来我们真正创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到现在能够推动脱贫攻坚,以及现在的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这些都是我们科技小院一路走过来坚守党的初心,扎根农民中间,扎根我们的土地,因为初心对了,所以你任何一份小的力量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才成为我们今天这样成功的有大作为的小院。
张福锁院士与大理古生村村民何利成一起查看油菜长势
我想我们还要坚守初心,继续坚持“四零”服务,然后在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发挥我们的作用。而且到了3.0版的乡村振兴科技小院,我们要跟政府、跟企业、跟社会力量、跟全国的科技教育力量开展更大的综合协作,这样我们可以创造更多更好的模式来为我们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我们国家的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经过10年,我自己觉得我的信心更足,干劲更大,而且我更自豪,我觉得我们的价值就体现在奋斗里面。
张福锁院士在云南大理指导师生查看水稻苗情
所以今年在大理古生村的100多个日日夜夜,200多人在这儿打造“3.0+”的模式,把习近平总书记“保护洱海,留住乡愁,振兴乡村”的全面指示,真正地写在大地上,留在农民家里,留在农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