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胡苹 刘婷炜 阿恩克其
他是偏远山村贫困家庭里走出来的彝族青年,在党和国家的助学政策扶持下努力求学,走出大山,以“红石榴”少数民族工作坊为平台,带动各民族同学交往交流交融;他是反哺家乡的“一心彝意”支教团团长,在乡村振兴的号召下,用汗水守护曾经养育他的家乡热土,先后三次开展支教活动,服务学生超过1000人次,以自身经历言传身教,鼓励家乡儿童重返学堂,用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他是发起直播带货、助力家乡扶贫摘帽的家乡代言人,为了解决家乡优质农产品滞销问题、助力脱贫攻坚战,他发起农产品“代言人”计划,建立直播培训线上课程,带领团队开启线上直播带货,直播开始仅半小时就获得2000余人次的关注,募集善款一万五千余元,真正从“受助者”化身“助人者”。
十年来,他经历着命运带来的各种挫折,用勤奋和汗水走出大山。他以实际行动与伟大祖国同向同行,诠释青年担当、传播青春力量、争做时代新人。他的事迹受到中国青年网、中国新闻网、江苏共青团、视觉江苏以及凉山日报等众多媒体的报道。曾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国家励志奖学金、江苏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江苏省互联网+大赛省二等奖等荣誉。
走出大山•向命运宣战
十年前,他在四川凉山州民族中学读书,是一名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学生,家乡所在的县曾是国家聚焦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家里有五个弟弟,生活压力非常大,作为哥哥的他一直明白自己就是家里的希望,需要和父母一起撑起这个家,于是一直有一个信念——必须走出大山。天还未亮,他就在教师办公室旁昏黄的路灯下苦读;每当赶集就会走上街道捡地上散落的空瓶,或向大人们讨要还未喝完的酒瓶拿去换钱,一角钱一角钱地攒。在寒暑假他还要跟着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补贴家用。
然而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母亲的突发重病让家里的生活压力更大了,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的生活蒙上了阴霾,甚至萌生了退学打工的念头。然而看着父亲一夜间老去的背影,他选择了向命运挑战,他开始积极了解党和国家的各类扶持政策。原来国家自1990年起就开始划拨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2002年提出了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及政策措施,同时国家设立以寄宿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学校,保障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自2000年后,国家又先后匹配了更加全面的师资保障措施和就业措施。于是他发愤图强,努力用读书来改变命运,最终以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身份考取南航。
2017年,在他拿到南航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等待良久的一束光终于照亮了他的未来。考入大学后他不敢松懈,由于不忍让日渐年迈的父亲独自担负七人的生活费用,从读预科至今,未向家里伸手要过一分钱,同时还主动承担了两个弟弟的生活费用。
学校老师在了解到他的基本情况之后,向他介绍了国家助学贷款这一政策并帮助他完成了申请,解决了他学费的经济压力,同时鼓励他积极参加校内的勤工俭学工作。他从小在美姑河畔长大,游泳是他的一个技能,大一时得知南航游泳馆救生员的工资最高,他便毫不犹豫地就加入了游泳救生员的训练,考取救生员证并在游泳馆入职,同时也考取了游泳教练员证。通过自己的特长赚取一些生活费。他仍牢记学习是唯一的出路,身为少数民族预科生,他的入学成绩几乎专业倒数,但一直以学习为首,并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辅修法学。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学习绩点得到提高,并且成功保研本校。如今他跟随导师王群伟教授开展双碳减排背景下的能源软科学领域经济话题的相关研究,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助力国家“双碳”减排目标早日达成!
注:阿恩克其在学习
在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背后,离不开每一位老师、同学的深切关注,为了尽自己所能回馈大家,他始终坚持在各类平台为同学服务。因为深知学习成绩落后的那种无力感与焦虑感,在学院学业发展与支持中心招募成员时他第一个报了名,担任教员部部长,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提升绩点。热情开朗、广交好友是他作为彝族人的特质,为促进各民族同学交往交流交融,他主动成为经管“红石榴”少数民族工作坊负责人之一,筹办参与南航国际民族文化节、迎新晚会、交流沙龙等10余场活动。
反哺家乡•支教成就梦想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离开家乡在外求学的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2016年,还在读预科的他开始关注起家乡孩子的需求。
扶贫先扶志,自2016年起,他响应国家号召,利用假期为家乡的孩子们进行义务辅导。可在遥远的大山里,教育资源不足,他能感受得到在孩子求知的眼神里透露着迷茫,有太多渴望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孩子需要帮助,仅靠他一个人远远不够。
2018年夏天,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辅导,他创建“一心彝意”支教团队,带动身边同学一同加入支教行列,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教育扶贫之中,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反复策划和培训,团队成员们自掏腰包买下往返车票,一同踏上前往大凉山的路。
注:在搭建的板房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
初到凉山,他带领团队自行搭建8间简易板房,拿出平时通过奖学金兼职等节余的生活费购置了100多套桌椅,和村民一筐一筐地背起砖瓦和水泥。他作为“校长”,安排入学测试、规划小班教学,每天在高达40℃的板房教室里进行10个小时的辅导,往往一节课下来支教同学和孩子的汗珠就滴滴答答从脸上流下来,衣服都湿透了,虽然提前准备了藿香正气水,但支教的老师还是会因为中暑住进医院。即使条件这样艰苦,团队成员依然坚持连续三年跟他回大凉山支教,同时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将各类课外知识融入教学,手把手带着孩子们制作航模,他们都热切希望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终有一日翱翔蓝天。
注:支教同学和当地孩子们合影
2018年以来,他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三次支教活动,在简陋的板房教室共辅导学生达到1000余人次,他们在暑期支教过的同学中累计有20余人以学费全额减免的成绩考上了全州最好的初中,很多也成为他的学弟,为走出大山迈进一步。团队事迹也受到中国青年网、中国新闻网、江苏共青团、荔枝网以及凉山日报等众多媒体的报道。
精准扶贫•助力家乡摘帽
他的家乡曾为国家聚焦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一直是他对家乡的一份牵挂。在中央各类文件中,他了解到国家一直在优化政策供给、聚焦重点,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银行业保险业扶贫等措施帮助当地摆脱贫困。
在产业扶贫的政策支持下,家乡生产出了很多优质的农产品,然而由于对外信息闭塞,这些优质农产品价格低廉,还时常有滞销的情况发生。身处南航经管学院读书的他,经常接触到电商、营销等各类知识与媒体媒介,加上平时对政策的关注与了解,他已经渐渐有能力通过身边的资源帮助自己的家乡。于是2019年,他发起农产品“代言人”计划,帮助农户把当地的苦荞、青花椒,推销给高校食堂和企事业单位达成订购协议;2020年,家乡的农产品滞销,于是他带领团队开启线上直播带货,直播开始仅半小时,就获得2000余人次的关注,反响热烈,累计成交额达数十万元。他又带领团队在校园中组织“来自大凉山的礼物”暖心义卖活动,获得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为学生筹款超两万余元。同时借助“经管红石榴少数民族工作坊”平台,他们又带动15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参与直播,共同助力脱贫攻坚之战。
注:在校园里举办来自大凉山的礼物暖心义卖活动
这10年来,在国家助学政策的扶持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大山中走了出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到更多的精神力量;在国家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号召下,他主动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其中,也逐渐从一名“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是常怀感恩之心、永葆自强之志让他一路走到现在,未来他会继续加油,带领更多孩子走出家乡大山,激励更多青年扛起时代重任,用实际行动与伟大祖国同向同行,诠释青年担当、传播青春力量、争做时代新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