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卢俊霖 谢慧昭 李瑞浩
“流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在华中师范大学认真学习提升自己,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在未来报效祖国和家乡,帮助和我一样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将华师大爱不断传承下去!”在这个收获的夏天,华中师范大学收到了一封来自贵州省余庆县女孩曾羽彤的感谢信。这个高考季,她以学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华中师范大学,而这份特殊的感谢信背后则是华师人二十四年来教育扶贫的奋斗故事。
曾羽彤寄给华中师范大学的感谢信
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携手余庆县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创了余庆县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拉开了校地合作的序幕。2012年,我校首次向贵州省派遣研究生支教团并赴遵义市余庆县开展支教服务,至今已有11届70名成员先后服务于余庆的教育一线。一棒棒接力,一届届传承,志愿者们秉持着华师大爱,把青春最美的篇章,留在了西部的土地上。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古语也许正体现了余庆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期待。余庆县四处环山,是个长在山窝窝里的小县城。延绵的黔山见证了不知道多少人的成长,却又困住了多少人的梦。有人想要走出去,去看外面的世界;有人却走了进来,为的是带更多人走出去。曾羽彤所就读的他山中学是余庆县的一所普通高中,学校于2014年建成,坐落于县城边缘,临着外环路,路的另一旁就是绵延的山峦。学校自建成以来,就一直有华师的支教老师定点支教,陪伴了他山中学8届、近万名学生的成长,曾羽彤,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的夏天,曾羽彤考进了他山中学。刚入学,她就听说学校里有一群“特殊的”老师来自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是来这里支教的。曾羽彤见过这些老师,年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看上去也平易近人。遗憾的是,她一直没找到机会听老师们的课。当时,第21届研支团的支教老师们在学校里举办了“博雅大讲堂”,利用课余时间开设讲座,引领更多的同学了解外面的世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听说有支教老师的课可以听,曾羽彤积极报名,每个月的“博雅大讲堂”成了她一定要参加的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崔嘉欣老师有关英语‘衡水体’书写方法和英语学习技巧的讲座,”曾羽彤在回忆时说,“就是听了崔老师的讲座,我的英语成绩不断提升,我也慢慢对英语有了兴趣,对华师产生了向往。”
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主讲“博雅大讲堂”
2016年起,华师研究生支教团开始开展“筑梦华大 与爱同行”公益访学项目,通过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带领服务地学生,前往武汉、前往华师开展访学,缘起华大,走出黔山,游览江城,开阔视野。2021年4月,第22届研支团筹备起了第五届“筑梦华大 与爱同行”公益访学项目。当时正读高二的曾羽彤听说了这个消息,马上递交了报名表,但同时心里也止不住地忐忑,自己在年级中的成绩并不出色,如果按成绩排名,自己很可能会落选。但研支团的老师们从她的面试和材料中看到了她对大学的渴望,她成功地成为了访学团15名同学中的一员。曾羽彤和其他贵州学子一起,在访学团的带领下开启了自己的筑梦之旅。在华师校园里,她第一次走进大学课堂,第一次接触到大学生活,亲身感受到了“爱在华师”的奥义。“大学的一切都那样吸引着我,丁茜老师的思政课、代晋军老师的数学课,还有食堂可口的饭菜,可能当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要把学员证变成学生证,把饭票变成饭卡。”曾羽彤回忆着访学带来的收获,“尤其激励我的,是当时赵凌云书记和郝芳华校长对我们的鼓励,让我们努力学习,成为华师学子。” “要考大学!要去武汉!要读华师!”访学之后,考上华师就成为了曾羽彤坚定的目标,也是她高三学习的最大动力。
曾羽彤访学期间在华师校园内留影
访学结束后,曾羽彤回到家乡继续努力学习,在华师支教老师的帮助下,她逐渐成为了高考前的一匹“黑马”,与压力抗衡的同时,她仍然珍藏着自己的华师梦,最终成功冲刺高考,圆梦桂子山。同时,在梦想的坚持下,在华师大爱的影响下,曾羽彤坚定地把华中师范大学填在了自己的第一志愿,并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因为自始至终,她的梦想从未变过,三届支教老师对她的影响坚定了她考取华师、教书育人的梦想。华师研支团在贵州谱写的故事不止一个“羽彤”,更有许许多多的“羽彤”在华师支教老师们的影响下坚定了对大学的向往。2017年,第一届访学团成员张菊就成功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还有不少孩子们在毕业后也选择了师范院校或专业。而今,“筑梦华大·与爱同行”公益访学活动仍在继续,活动共累计筹得公益善款11万余元,累计受益对象近4500人次,全体访学团毕业成员均顺利考取本科,写就了这座小城的教育奇迹。
校党委书记赵凌云、校长郝芳华与访学团成员合影
曾羽彤收到华中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与支教团成员合影
自1998年以来,我校作为全国首批参加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高等院校,已经连续选拔招募24届研究生支教团奔赴青海、宁夏、广西、贵州、新疆、云南、湖北等省份开展支教服务。二十四年风雨兼程,二十四年硕果累累。这二十四年是华师研支团人志愿奉献、点亮青春的接续奋斗,是华师大爱立德树人、润育桃李的弦歌不辍,更是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的我国教育事业缩影。迈入新时代以来,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校团委的具体指导下,深入中西部贫困地区基层一线,不忘教育扶贫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在基础教育、思想引领、志愿服务、疫情防控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多年来,研支团成员们从祖国最西部的“华师班”到西南山区的“博雅大讲堂”“树人讲坛”,从云南彝乡的“寄梦华师”书信交流到黔贵大地的“筑梦华大”公益访学,研支团成员秉承着“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因事施教”的理念,站稳第一课堂,搭建第二课堂,强化学生高质量学习体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路径。
校领导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合影
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开展教学工作
时间在变,但目标不变,地点不同,但初心相同。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将牢记华师大爱,争做时代新人,投身教育强国,站稳人民立场,将教育的种子埋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教育脱贫与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