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天津理工大学 杨淑莹
三尺讲台虽小,却是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摇篮;教师岗位平凡,却事关国家的未来。从教 35 年,秉承“重德重能、求实求新”的校训,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精神,坚守讲台尚创新,甘做红烛育英才!
我是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杨淑莹,现在是国家一流课程《数字图像处理》负责人。从教35载,我始终怀着赤诚之心,坚守教学一线。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践行“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要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履行教书育人使命,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不为浮躁所扰,不为名利所困,真情倾注人才培养,在平凡平淡中书写着教书育人的精彩人生。
责任高于一切 成就源于耕耘
“讲好课,让学生从课堂中真正有所收获,是老师的责任”。为使课堂教学达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智慧创新,培养学生运用图像处理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主讲的《数字图像处理》是面向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大数据、电子、自动化、智能机器人等专业核心课程,并以此为基础主持建设“人工智能科普+虚拟教师服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学科竞技实战”AI五大平台。
面对传统教学理论宣讲为主、应用性项目实践少的困境,作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特聘主讲教授和课程负责人,我带领“计算机视觉与智能系统”天津市教学团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材、教学环境等方面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历经20年努力,课程建设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022年获得天津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被推荐到国赛;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市级教改课题、省部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项。
实践是人们在一定理论认知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的活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培养创新人才,要以正确的教学引导,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的思想“灌输”到学科竞赛活动的实践运用的转变,构建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我始终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思路,指导学生参加机器人、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学科竞赛,十多次在国家级和省部级竞赛中获奖。2013年和2015年获得天津市挑战杯二等奖,2019年获得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一等奖,此外,还在机器人、物联网、信息安全等跨学科竞赛中,获得1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指导学生发表科技论文,申请多项软件著作权。
一片丹心为学子 清苦寂寞编教材
多年来,我始终坚持教材应该 “学以致用”,遵循学生理论认知与能力培养规律。我面向新工科,打造项目化、系列化的教材,主持编撰包含“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计算”“群体智能与仿生计算”“图像模式识别”“图像识别与项目实践”等系列教材11部,其中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天津市高校思政优秀教材1部。我编写的教材凸显高阶性、实践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共享性特色,在全国大专院校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多个专业使用,得到校内外同行专家和师生好评,应广大读者要求多次再版。保障学生实践教学的开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我坚持将思政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六个思政素养。通过汉字、语音、手势识别项目,培养家国情怀;通过手语翻译为聋哑人服务,奉献爱心;通过专业学习,提高学生行业自信;前沿技术学习,具备国际视野;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智体兼备的新工科人才。
爱和责任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也当不好老师。在我心中,没有什么比学生更重要。我把学生成长成才当成人生的最大财富,把为培养合格人才作为最高使命,用一生在教育岗位上耕耘,做照亮学生人生航向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