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 杨青 刘星星
从教30多年,他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勉尽责,勇于创新的坚持感动着每一位同学与同事。止于至善,引导学生开启人生之道,辅导学生探索科研之路,教学科研的每一项细节都身体力行,成为教师的标杆,用实际行动书写人民教师的职责篇章。
我与杨青教授相识十年,杨老师是我的人生明灯,引导着我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为我开启科学研究道路的同时,也为我的生活照亮了一路旅途。我只是他灯耀千丈的一缕光,非凡十年间多少学生已树人树己!——刘星星题记
坚持课堂点滴浇灌——解译人生的“风险”思维
言传身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杨青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杨老师年近花甲,每学期依然坚持在本科-研究生三尺课堂,讲授风险评估知识。“德为师之本”,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德行修养无疑是最重要的。不论是在学生面前,还是在同事之间,杨老师都非常注重自身形象,力求用人格魅力去打动人、感染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正是杨老师教书育人,以身作则的生动写照。无论对待认识的人,抑或对待不熟悉的人,杨青教授都能上善若水,与人为善。许多本科学生都被其学术之风、科研之志、做人之度感染,慕名而来的求学者数不胜数。杨青教授讲授的精品课程《技术经济学》,每堂课都有很多学生前来“旁听”。杨老师长期在应急管理、风险管理、综合发展领域研究,善于从细微之处挖掘新问题,尤其是“危机转化”,从危机中挖掘机遇,降低危险。人生路九曲十八弯,道路曲折漫长,唯有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思想,学会将人生的失败作为胜利的起点,才能一往无前,精彩的历史讲解与自己人生的故事阐述为每一个听课的学生点亮的人生,感觉“不再迷茫”,感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育模式创新与传承——引导学生开启“捷径之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40年的教学科研经验,杨老师教导每一位学生:踏实肯干是求学求知的必经之路,没有捷径。一盆冷水浇给每一位慕名而来的学生,而杨老师所开拓“五多+五性”教育教学理念,凝练的《科研手册》,又为每一位学生刻画了“捷径”期许。求学求知的过程中,浩繁卷帙的资料也是困扰学生的重要因素,杨老师将可以泛读略读精读细读的文献按“五性”(权威性、时效性、直接性、相关性、规范性)进行划分,如此便可快速精准地定位资料,很多学生都反馈“缘来如此,不必灯火阑珊处寻觅”。同时,杨老师为了让每一位学生能有一个充实而丰富的大学生活,提出了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多做的“五多”培养模式,练就工匠精神,希望每一位求学者能在困惑之时反省“五多”是否实现,鼓励每位学生多交流。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提问,杨老师都认认真真地解答,细致入微地阐释疑惑,无论时间早晚或问题长短。
管理科学是理性与感性、计算与推理、文字与数据相结合的学科,“饱读诗书三百篇”是以每一位求学者的必备素质,杨老师指出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领会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思想,从而建立了“照猫画虎”(模仿创新)和“骑虎射雕”(自主创新)的“双阶段”培养模式,并以同心圆和红烧肉生动细致地阐述本科-硕士-博士阶段提升创新能力的思考。
开拓视野激发创新——鼓励学生走出去引进来
杨老师一直要求团队成员要有国际视野,要把握前沿的脉搏,要勇于攀登高峰。团队的主要研究集中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而国外的研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社会经济现状,但杨老师敏锐地意识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会在未来情境上与国际趋同,故将原有的风险评价研究领域拓展到城市绿色经济、城市协调发展以及突发事件智能防御等领域,积极与国际研究接轨,已与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英国杜伦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等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鼓励学生“走出去”,再将国际学术思想“带回来”。
艰难险阻不惧不怕——坚持育人脚步不停歇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杨老师对待学生的诉求都能专心聆听,分享心得,乃至提供帮助。他不管多忙,都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为团队注入和谐与阳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因为坚持在教学科研岗位笔耕不辍,2016年由于血栓严重而住院治疗,但杨老师仍不忘科学研究,悉心为学生们讲解课题研究思路、报告撰写要点、结构框架调整,为团队的研究能顺利开展不辞辛劳,犹如“春蚕”,没有华丽的外在,默默地付出,却吐出华丽的蚕丝。在就医情况不佳的情况下,杨老师坚持正能量,关心团队人员的生活与情绪,犹如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正是在这种孜孜不倦地辛勤耕作与博爱的精支持下,杨老师成功获得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以及重大危机应对积极建言献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身处武汉的杨老师,仍然坚持教学科研活动,跟随学院的脚步,积极为学校、社区乃至防控指挥部建言献策,承接疫后恢复生活生产的《湖北省补短板强弱项对策研究》课题,提出多项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倾心育人,桃李芬芳。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杨老师在理工大的育人耕耘数十载的岁月,培育了近百名研究生,教授了近三千名学生,许多学生都对杨老师记忆犹新,恍如昨日,有的学生记得“那个老师,太‘严谨’了,一问一答让我好是‘尴尬’,但我就是记得那个老师”“杨老师每一次上课,都还要温习修改,那门课他不是上了几十年了吗?”“我忘了那个老师叫什么了,就觉得很帅,讲的内容后来我真用上了”。
近5年来,团队中教授均为本科生上课且平均每人每年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479小时/人.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88人、博士研究生42人,其中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篇;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6篇。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和创新创业项目46项,其中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2项,铜奖1项;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19项。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杨老师所教授的学生已经在各行各业扎根繁衍,有的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总裁、有的成为投资机构资深合作人、有的成为应急产业的引领者、有的成为大学教师。长沙理工大学的李珏教授是杨青教授的首位博士生,每次见到杨青教授都“情不自已”。在杨青教授的精心培育下,有的树苗已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材,然而更多的新苗还在茁壮成长,但他从未懈怠,因为这是他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