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江西科技学院 李倩
江西科技学院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诞生,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铿锵步伐深入而发展的、特色鲜明的民办普通高校。学校自2012年更名为江西科技学院,在步入“科技时代”的同时,学校按下高质量发展“加速键”,驶入内涵发展“快车道”。十年间,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校师生锐意进取,在实现“让更多的人上大学”的目标后,朝着“让更多的人上好大学”的方向不懈奋斗,获得累累硕果:2015年,学校成为江西省唯一的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民办高校,并获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誉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2016年,学校列入江西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誉为“江西省民办高校的排头兵、领头羊”。
这十年,学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建成2000平米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造一座现代化高标准的自然声场音乐厅,改造升级一批智慧教室、创新教育实验室、创新教育工作室,建成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新建学生公寓楼6栋,建成以万兆为核心、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校园现有占地面积2000余亩,建筑面积90余万平米,有3.3万平方米的数字化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00多万册。2021年,学校结合“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投资7亿元用于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改善师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包括:新建综合运动馆;加装空调设备,改善图书馆学习环境;新建及升级改造原有学生公寓;扩建教职工停车位,新增60个停车位;新建艺术中心;新建1栋教师公寓楼、2栋学生宿舍楼、4栋教学楼。
这十年,学校党建思政工作不断加强。学校秉承既是民办、更是党办的理念,按照坚持“凝聚力量、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要求,积极主动抓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效保证学校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12个二级党组织全部升格为二级党委,增设了12名二级党委专职副书记,充实了党务干部队伍;以“三化建设”为标准,对全校14个二级单位的多功能党员活动室升级改造;建成占地2000余平方米集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培训、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教育、思政课堂实践、新生入学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六大功能及红色文化VR体验室于一体的“7+1”实践基地;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推进理论研究;启动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力推“问题式”思政课教学改革,举办“课堂教学+情景仿真”的大型公开课、图画思政课、“感动江科演讲大舞台”等思政课创新活动。学校出品的红色文化原创舞剧《红草鞋》入选教育部第一批“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和2018年度江西省文艺精品创作资助项目;学校获第四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特等奖;党建项目《编写经典导读,强化理论阐释,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典导读>》被评为“全国民办学校首批党建特色建设项目”,学校被授予“全国民办学校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
这十年,学校教师素质稳步提升。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设立人才推荐奖,建立急需、特殊人才“绿色通道”,实行“一人一议”的引进方式。学校领军性人才有所突破,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现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省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3人、省新世纪百千万工程3人、省“四个一批人才”1人。实施百名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教授和副教授培育计划、中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计划。选派优秀教师、高层次人才出国进修、国内外访学,参加课程教学与专业建设等培训项目。推进青年教师职称和学历提升计划,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办法,造就了一支爱岗敬业、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的优秀教师队伍。
这十年,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紧密对接江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三有”学科集群。建设以车辆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为主的学科群,支撑引领我省先进制造业和汽车产业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设“有实力”的学科集群;建设以管理学、会计学、护理学等为主的学科群,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江西第三产业,实现学科建设“有作为”;建设以艺术设计、音乐学、戏剧与影视学等为主的学科群,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做到学科建设“有影响”。学校现有“车辆工程”省级重点学科1个,“汽车服务工程”省级一流学科1个。学校现有39个普通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1 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 门。
这十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明显增强。学校牢固树立“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构建了“全过程、四途径、系统化”的创新教育体系,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创新教育特色。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改善提高教学效果,不断加大创新教育实践和联合培养硕士工作的资源投入,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成江西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红绿蓝众创空间”,入驻大学生创业项目30余项,注册资本达2300余万元。学校获得“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奖项50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000余项,省级奖项2000余项。连续获得第十五届、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的突破;获得2018年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018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一等奖,荣获第七届、第八届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全国)团体特等奖等荣誉。学校创新教育实践成果丰硕,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誉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这十年,学校科学研究质量快速提升。学校步入“科技时代”后,科研平台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建成省级汽车服务工程及产业升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科研搭建了坚实的支撑平台。新增区域发展研究院、名山文化艺术创作与传播研究院等7个省级科研平台,扩大原有7个市级科研平台优势,所有工科学院均建有市级以上科研平台,覆盖全校12个学科领域。实现了学校科研平台建设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跨越发展。科研团队实力日益增强。新增绿色节能建筑知识创新团队等市级创新团队3个,组建了区域发展研究院、车联网技术、3D打印技术、新能源汽车改装、车载光伏集成技术、汽车流通与消费等科研团队。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0项,多项研究报告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重视,这些报告直接推动了相关政策落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继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新的突破,创造了学校高层次科研项目立项上的历史最好成绩。学校在全国民办高校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从第四十名跃入前十名。
这十年,学校国际合作办学取得突破。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国际化办学的进程,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开设了5个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招收来自28个国家的留学生300余人;与18所海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建立“2+2+1”“3+1+1”“4+1”联合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校和机构签署了 29 份合作协议,建立了中外友好合作关系及交流项目。与英国德比大学合作举办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等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国王学院共同设立联合培养国际特色专业,建立“2+2”的培养模式,开设国际特色班,涉及本科及专科各4个专业。与伦敦里士满大学联合开展QAA专业验证,拓展中英双学士学位专业培养模式。学校获批中非职教合作联盟首批培养单位;在2020年江西省本科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排行榜中,学校是唯一一所排名前十的民办本科高校。
这十年,学校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5篇智库研究被《江西日报》理论版刊登,12项咨询报告被政府机构采纳,其中6件获省委书记、省长等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江西省铁路大数据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技术服务委托、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方式,强化服务地方经济与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30多个工程,辐射江西、湖北、浙江等省多个地市。学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面推进社会志愿服务,引导广大师生关心关注社会、投身基层实践。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先后荣获国家级荣誉5项、“全国先进单位”1项、“全省先进单位”5次。积极加入脱贫攻坚对口帮扶行动。与宜黄县签订对口帮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宜黄县工业园区34家企业和温州籍71家企业开展技术和培训服务。分别帮扶弋阳县清湖村和坑口村、寻乌县扶贫办、黎川县德胜团村等困难集体。在2020年度“党建+百社解千难”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中,荣获“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梦想的种子经寒暑耕耘,春秋浇沃,在江科酝酿四载,一朝花开,既可收获风景,又待逐梦起航。江西科技学院为社会培养了20多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办学实力和办学影响力不断增强,连续10年排名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首。在人才培养的沃土播种希望,在创新教育的海洋破浪前行。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江科人挥彤云作笔,研春秋为墨,不断书写着教书育人的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