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见微调研丨乡村智理72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当其时
首页> 专题频道> 见微调研丨乡村智理72计 > 正文

【见微调研丨乡村智理72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当其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1-09 08:31

  在近期召开的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乡村建设始终贯穿其中。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体现了我们党深入掌握乡村建设规律、全面提高乡村建设要求、拓展乡村建设内涵的持续实践,开创了“三农”工作新篇章。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须遵循乡村建设科学规律。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涵盖全方位、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不仅追求农村物质文明富足,而且关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刻理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点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实现现阶段乡村建设目标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宜居宜业是建成和美乡村的重要前提和支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现农民安居乐业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基础。只有努力实现好亿万农民就地享受现代生活的目标,才能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振兴农村精神文明的长远目标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和美乡村能有力促进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探索和实现乡村的多元价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乡村治理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明,才能更好形成稳定和谐的内部环境,进而服务于农村宜居宜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宜居是衡量农村美的首要标准,农村要逐步实现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要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必须立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在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改善上真抓实干。首先,要建设完备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政府提供基本服务、农民参与规划和管理的有效运行机制,重点加强乡村道路建设、自来水工程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重要设施建设。其次,要提供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立足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便利度。再次,要打造舒适的人居环境。推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通过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和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建设,打造环境生态宜居的良好村庄形态。

  宜业是实现农民富的重要途径,农村要不断创造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在推进以县域为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须顺应农民就业需求,将产业主体更多留在县域和农村,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首先要拓展乡村发展空间,依托乡村资源,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其次要发挥县域连城带乡的枢纽功能,增加县域就业容量,为农村创造更多就近就业机会,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激励县域带动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实现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最后要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层面统筹布局,完善推动城乡要素平等自由流动的机制,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利益联结”的产业发展模式,让农民获得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和美是达到农业强的理念保障,农村要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和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和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价值追求,营造安定祥和的农村社会环境,是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村保持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根脉,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要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重塑乡村价值,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要优化乡村治理,提升乡村善治水平。通过完善乡村建设决策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群众参与”的实施体系,并持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治理水平与效能的提升。

  宜居宜业,方得和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当立足于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总体要求,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便利、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乡村治理有序、乡风文明的多元化文明乡村,坚持不懈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切实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使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享受现代生活的乐园,最终实现和美乡村的理想状态。

  (作者:吕捷,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