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王媛)2月21日,以“讲好非遗故事 增强文化自信”为主题的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授牌仪式暨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发布仪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遗馆举行。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分享了他对于非遗创新传播的思考。他表示,现在有“非遗+生态”、“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教育”、“非遗+文旅”、“非遗+科技”等多种形式,非遗在传承和创新之间赋能各个领域,所以“非遗+”未来会为我们打开一个新时代的中国面孔。
图为冷凇分享现场
图为冷凇分享现场
以下为发言节选:
感谢主持人,向各位领导嘉宾致敬。非常荣幸这次应光明网的邀请来参加咱们的活动。因为我是一个传媒人,是一个传媒的研究员,一直做新闻传播和影视艺术的研究。我更多地可能讲非遗创新的打开方式和非遗创新的传播方式,跟大家作个交流。
因为首先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印象中的非遗可能风筝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已经有人在用非遗在跟科技、在跟风力发电做结合。包括我们做了很多对比,像印象中的年画,现在已经有VR的年画,都在尝试创新的方式。现在的潮州木雕也是在应用各种不同的主题中。
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就想我们在保护非遗传承的基础之上,传媒有没有可能助力传播方式创新。像竹编,已经用到民俗里面,当然我们只调研了一部分。后来发现非遗有非遗+的形式,像非遗+生态、+乡村振兴、+教育、+文旅、+科技,她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已经能够赋能各个领域了,所以“非遗+”未来会给我们打开一个新时代的中国面孔。
直播和短视频也在实现美学的升级。这几年,我们央党媒进入到直播和短视频这个领域之后,从过去追求颜值,后来到美妙、到美好,最后到美学,所以如果真正看一场非遗直播它背后是有哲思的,从温情到哲思。
最后是一点个人的期许,期待着我们能够做一点点努力,实现非遗变现和品牌的打造;拓展非遗传承的内容形式,策划旅游节目也是能够给非遗做更多的服务;创新非遗的打开场景,大家现在特别认可场景这件事,不同的消费场景就有不同的消费渠道;提振乡村振兴的非遗路线,我一直觉得乡土气息跟非遗结合是最紧密的;还要提振我们青年群体的关注、热爱,因为肯定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非遗我们才有更好的传承和传播。
最后,特别荣幸参与“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活动中,也期待未来在光明日报、光明网的领导下,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和影视艺术新闻传播领域的学者,能够为我们非遗的传承传播和创新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