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谢伟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与低碳是现实的命题,至于成效如何,经济是公正的评判标准。
把“双碳”理念转化为实践,各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2月25日,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举办。本届论坛包括开幕式暨主论坛以及4场平行分论坛,聚焦数字赋能“双碳”目标的前沿趋势和创新实践。据悉,这一国家级盛会已是连续两次在成都举办。在时间的见证中,我们看到蓉城书写的“碳中和”答题。
以碳中和为底色,勾勒发展新蓝图
要撷取一个切入口,去寻找“成都为什么能”的密码,碳中和绝对是亮眼的选择——布局碳中和实验室、谋划碳中和生态圈、加快制定科技行动方案……从2017年获批低碳城市试点,加入“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以来,成都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一个城市的底色就此清晰起来。
生态环境从来不是某一个领域的单打独斗,城市和发展之间就存在这样的辩证关系。2018年,成都发布全国首个碳中和地方标准《成都市会展活动碳足迹核算与碳中和实施指南》,开启了四川社会活动碳中和标准化的先河。目标的笃定,更能让成都明确自己“到哪去”的方向,在建成碳中和“先锋城市”的蓝图里,秉承着蓉城的初心与使命。
既要谋全局者,也要谋一域。2021年,致力于解决碳中和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天府永兴实验室在西部(成都)科学城揭牌。实现“双碳”建设不是靠喊喊口号就能实现,而是看手里有没有“核心技术”。对此,成都有言更有行。
如本届高峰论坛所传达的,数字碳中和的基本逻辑,是对“时”与“势”的深刻把握。“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推动数字经济“6个核心产业+7个新兴优势产业+6个未来赛道”协同发展,将以重点产业链为工作主线,聚焦做强数字产业标识性——主动把握数字碳中和的新动能,成都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全新定位。
以碳中和为引擎,催生经济新动能
如果说绿色发展是内涵丰富的,那么“碳中和”则是具体有形的,它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不久前,四川天府新区川西林盘碳汇线上交易在四川环境交易所正式达成,标志着川西林盘作为独立生态碳汇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通过碳汇市场线上挂牌交易实现价值补偿。一个个“从0到1”的突破,是成都对“双碳”经济的诠释和演绎,而绿色产业这篇大文章,蓉城还将用心用情书写。
实现碳中和是一场“绿色革命”,深厚的基础是最大的底气。成都建立了由绿色低碳产业集团牵头,十余家在蓉高校院所支撑,76家绿色低碳骨干企业参与的产业创新联盟,通过创新资源优化组合,做强产业链,做大产业增量。把“双碳”结合到实际场景之中,融入经济发展的路线之上——这对成都来说,是值得期待的发展新动能
实现“双碳”,关键在于人的力量。2022年,成都青年科学家在全球率先研发出从空气中高效循环捕获二氧化碳技术,并率先实现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业化再利用,一个新的超级绿色生态产业由此诞生。当“双碳”的故事频频走进公众视线,我们对这座城市也就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以碳中和做支点,打造美好新生活
在成都的定义里,发展之根本目的,是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照进现实。碳中和就秉承此番题中之义。
近年来,成都市实施“五绿润城”示范工程,加快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璀璨“绿心”、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绿肺”、天府绿道城市“绿脉”等绿色场景。如今的成都,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形态呼之欲出,在这座城市畅享绿色福利的细微之处,我们看到实现碳中和的生动落脚。
无论是宏观城市,还是微观民生,碳中和已经渗透到了成都每一个角落。2022年11月初,《成都市深化“碳惠天府”机制建设行动方案》发布,明确提出要在强化商业激励、碳减排量交易变现的同时,更加注重政策鼓励。如青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每年将各提供1万张免费电子门票,用于公众碳积分兑换。当更多市民参与低碳生活,就有了更多的行动自觉。
对于成都而言,碳中和的内涵,不仅有时间的倾注,更有奋斗的力量。过去十年,成都围绕打好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等十大攻坚战,生态环境治理能效和水平不断提升。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成都人均碳排放在全国十大城市中最低,在2021年获首批“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从“一群人”到“一座城”,碳中和的理念已然蔚然成风。而在本届高峰论坛上,我们将共鉴成都遇见更好的自己。(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