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李航 靳铃涵)“中华文明如同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河,各民族的民歌就是闪烁其间的一颗颗珍珠,我的工作就是打捞起这些珍珠。”谈起传统民歌的保护工作,张天彤这样描述。
张天彤,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人物。近20年来,她除了在讲台上从事教学工作外,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民族歌曲的传承和抢救工作上,足迹踏遍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等地。
2005年,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张天彤第一次接触到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三个少数民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她惊喜地发现这三个民族的民歌、舞蹈还有民俗活动,与之前接触的其他草原民族都有不同,甚至在有些方面天差地别。怀着一颗好奇心,张天彤开始自发到这些地方做调查。
一路走来,张天彤在心态上也有所转变:“我一开始是好奇,后来是带着前辈的嘱托,就多次前往这些地方,深入采集民间音乐。当了解这些民族历史的时候,我深深地被他们感动了,我决定好好地去搜集挖掘整理,做好他们的研究,传扬他们的精神,这也是一个当代学者的责任和社会担当。”
2016年4月,张天彤确诊了乳腺癌。在病魔的威胁面前,她化切身之痛为执着力量,拯救民族歌曲的步伐从未停歇。无暇顾及化疗导致的脱发,张天彤戴上假发就出发,采访民间艺人、录制民歌唱段、整理唱词曲谱、讲授课程......她说那段时间自己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急迫感,“我还年轻,还有时间,但那些演唱民族歌曲的老人等不了,一个老人的逝去就等于消失了一座博物馆。”
2016至2018年,两年多的时间里,张天彤带着她的学生团队奋战在民族歌曲搜集抢救工作的第一线。两年半下来,一共搜集了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民族歌曲625首,采访了80余位民间非遗传承人和民歌演唱者,让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以保存。
在这个过程中,张天彤和少数民族同胞培养了亲人般的感情,互相关心,互相问候。“他们经常会感谢我为保护这些文化做出的贡献,但我会告诉他们,恰恰相反,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如此厚重,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张天彤在研究之余,也致力于培养中国民族音乐方面的人才,她希望有人能从她手中接过保护民族歌曲的接力棒。张天彤表示,现在年轻一代学生离我们的传统渐行渐远,希望自己能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学生们一开始对脚下这片土地、对民族歌曲、文化没有什么感觉,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对自己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帮助,但是在我带他们抢救民族歌曲的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对传统音乐文化有了认识、了解,进而产生感情;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学到了课堂上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张天彤希望将民族歌曲传承的中心转移到高校中来,并提出了“四位一体”机制:联动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民间学者及民间爱好者四个群体,在高校形成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高地。
“一个人的人生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和厚度,这个宽度和厚度实际上就是在将近20年的田野采风过程当中,来自于民间的这些同胞们给予我精神上幸福感和成就感。这是之前做的,也是现在做的,也是未来做的,这是不会变的。”张天彤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