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庆 方青松
花篮、包包、杯垫……在成都高新区泰和二街366号丰收综合体五楼,一个名为“善馨小屋”的特殊小摊摆满了各式各样文创手作。它们出自芳草街街道“融乐阳光家园”的残疾人之手,通过街道办搭建的“线上+线下”交易平台,这些文创手作将成为顾客们日常生活中的“新宠”。
位于丰收综合体五楼的“善馨小屋” 图源: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办事处
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向来是残疾人事业的重中之重,更是一项关乎民生福祉的实事、要事。然而,工业化生产带来的高效和低价,早已大幅挤压了残疾人的就业空间。一味将残疾人的就业领域聚焦于传统制造业,显然不合时宜。反之,具有“反工业化”属性的文创产品,不但符合当前的消费潮流,更有着一定的人文、艺术价值,恰是一条值得开拓并深耕的助残新赛道。
作为社会治理的基层机构,街道办如何紧跟消费潮流、抓住时代风口,为残疾人创造新的稳定就业机会,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和践行的社区工作命题。
成都市高新区芳草街街道办专为残疾人创办了融乐阳光家园,其针对性开展花束制作、手绘肌理画、创意杯垫制作等技能培训、就业招募活动,让具有辅助性就业条件的残疾人坐到工作台前,以文创手作为“就业增收”的突破口,实现这一特殊人群的自力更生。当前,“融乐阳光家园”已向辖区内199名符合辅助性就业条件的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将为残疾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为了“零距离”。一个以长效机制赋能人文关怀,把社区治理新动能高效转化为残疾人生存权益的样本,已然日趋成熟。
融乐阳光家园正在为符合辅助性就业条件的残疾人进行培训 图源: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办事处
深度投入文创消费的新浪潮后不难发现,残疾人的“双重刚需”亟需关注和满足。
文创消费的主力军90后、00后,消费观念已从“价格驱动”升级为“价值驱动”——与其9块9包邮买半打塑料杯垫,不如以双倍价格买一个呆萌可爱的手工杯垫。消费后,他们还会去朋友圈或抖音上晒一晒美图。文创产品的正面是“审美”,背面就是“社交”。年轻人乐于感受文创产品的美感、创意和温度,既有把它分享出去的冲动,又有与作者亲切互动的动机。
同理,对于生产端的残疾人来说,获取报酬是一种生存层面的刚需,而更深入地参与这场文创消费互动,则是他们的精神刚需——尽管身体有所不便,但直接感受到终端的认可、赞赏,甚至与顾客通过社交媒体“面对面”互动,又何尝不是人之常情?毕竟,来自社会的平视与尊重,永远是残疾人需要的阳光和氧气;通过参与社交进而融入社会,更将增强残疾人在社会化就业上的竞争力、适应力。
幸运的是,融乐阳光家园在这条新赛道上的开创性实践,正越走越远:目前,融乐阳光家园已开发非遗传承类、DIY手工产品类、文创衍生品类三大类共126种残疾人劳动产品,形成了新员工入职大礼包、校园招聘伴手礼、企业节日礼包、市场商务礼包、员工生日礼包五个企业使用场景。同时,“家园”致力于发挥心智障碍学员比较优势,残疾人画作目前已衍生出帆布袋、包装袋、保温杯、笔记本、盲盒等多类文创产品。此外,“善馨小屋”还策划了多场进景区、进社区、进学校的活动,努力拓展多种交易场景,并引导企业将党建团建活动、志愿公益活动引入机构内,实现企业、助残机构、残疾人的深度融合互动,为残疾人走近社会、走进社会创造了更多机会——一面紧抓生产,一面强化社交,残疾人因“双重刚需”得以满足,其获得感、幸福感亦随之翻倍。
融乐阳光家园残疾人DIY手工花束 图源: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办事处
行百里者半九十。“家园”的工作人员对善馨小屋的未来计划,还提出了一些新设想。比如,形成固有机制,让每一位残疾人作者得以在文创手作上留名;充分利用社交媒体,鼓励残疾人直播展示手艺绝活儿;寻求版权支持,让残疾人有机会紧跟热门文化IP,进行二次创作……如此“微创新”,或许有助于残疾人在拥有更好生活的同时,绽放出更多由内而外的笑容。
正视残疾人的“双重刚需”,是新时代语境下的社会治理课题,更是高质量发展“春天的事业”的实践根基。(刘庆 方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