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2023年12月30日、31日,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心《这里是北京》,推出2集纪录片《新长城谣》,每集30分钟,每晚19:00登陆BRTV新闻频道。
北京段长城是中国长城中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两集纪录片《新长城谣》历经两年的跟踪拍摄,聚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第一阶段建设的重点思路和重要成果,以创新形态的观察纪实类风格,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理念进行了全新思考。
《新长城谣》阐释了北京长城保护的新举措、新思路和长城文旅融合的新趋势,展现了北京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坚持首位担当,率先形成示范效应。
呈现长城保护的北京样板
尚珩,北京长城考古项目发掘人。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的两年间,尚珩从一柄考古手铲开始,他通过考古发掘,确定了明代高等级的敌台建制、找到了详实文字记录的石碑、战时装置火炮的炮台,甚至还有士兵娱乐的棋盘,还发现了八达岭长城上的“弹药库”。
考古队员尚珩在大庄科长城考古
尚珩在昌平区与延庆区交界处的上关城,考古发现了十几个山顶上瞭望类的“墩台”,是史书和现实中都从未见过的,疑似辽金元甚至更早时期的居庸关防御系统。尚珩将对上关城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探源北京的早期长城。
上关城长城考古遗迹
王桂江,怀柔区大榛峪段的长城保护员,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的推进,他加入了预防性保护的试点,通过在日常巡查中排查清理水口、监测砖石松动,为长城治“未病”。
怀柔区长城保护员王贵江 巡查长城
《新长城谣》聚焦长城考古、砖石长城修缮、长城抢险、预防性修缮等近年来北京提出的长城保护修缮的新理念,跟踪拍摄箭扣长城、八达岭长城、古北口长城、上官城长城等多个点段的考古、修缮过程,记录预防性修缮、航拍长城全线监测等实验性探索的过程,见证北京在砖石长城保护中进行的全新探索。
探索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
《新长城谣》下集深入探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未来的开放途径。
延庆区未来将开放小规模的大庄科长城研学路线,北京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多学科研究性修缮,植物学、结构学、材料学等多学科参与,并对北京砖石长城进行科学数据分析。
杜红凯,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他从长城上背下来石灰粘在一起的两块城砖,通过大量研究数据,首次测算出长城结构基础数据,在国际领域上发表重要文章。模拟长城坍塌的结构模型,为长城修缮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杜红凯正在做长城砖结构实验
密云区设定古北口镇的多条探访路线,深度挖掘古北口长城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长城人家等,打通长城与周边旅游资源,打造长城全域旅游的样板。
古北口长城研学线路
《新长城谣》聚焦长城文旅融合的北京实践。打造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面对市场进行长城文创开发、活化非遗打造长城传说研究基地等,一个个鲜活的“长城人”都在为长城的文旅融合而奋斗。
《新长城谣》记录下长城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中形成的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北京成果经验,巩固和发扬多年来北京长城建设保护成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有益的样板经验。
两年跟踪,打造“北京题材”特色纪录片
《新长城谣》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是一部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进行思考的纪录片,也是一部典型的“北京题材”的纪录片。
项目组历经两年的深度拍摄,上百次登上北京各处长城段的巅峰,跟踪拍摄了数十位人物,包含了考古队员、基层文保干部、修缮技师、植物学家、结构学研究者、材料学研究者、长城保护员、长城传说非遗传承人、长城文创设计师等。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长城保护者。对他们的长期跟踪拍摄,形成了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多角度的阐释和多维度的思辨。
同时《新长城谣》也是对长城保护“北京样板”的生动阐释,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二十二字文物保护方针的生动阐释,“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纪录片紧紧围绕二十二字方针,呈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过程中,北京首推的多项保护措施,并从多角度挖掘长城文化内涵,真正让长城活起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