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华文化中自古流淌着“孝老爱亲”和“尊老敬老”的传统。“孝”字,古作“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意思就是强调子女要敬老爱老。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交织着阖家团圆的温馨与喜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积淀成一个民族美好的集体记忆。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国人就习惯于把对祖先、长辈、亲人的爱意寄托、倾注于许多习俗、礼节、仪式之上,春节更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将至,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与光明网健康频道共同策划推出“家风家训话传承”系列访谈节目。节目从百姓家庭入手,挖掘百姓家风中蕴藏的文化底蕴,全面诠释中华家风的方方面面。用先进典型的事迹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良好家风、共同创建文明家庭。
【本期嘉宾】
焦安兴
上海大学 大学生志愿者
【孝心故事】
说到剪纸,大家肯定会觉得这和织毛衣一样,是上了年纪的人的爱好。不过,在上海大学,却有一群20岁左右的大学生对剪纸情有独钟。在他们眼中,剪纸不单是一个爱好,更是他们走进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孤老的生活,带去贴心陪伴的一把钥匙。他们就是上海大学“剪人生”志愿服务团队。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每一位老人的美好心愿。2016年,在来到上海大学的第一年,焦安兴带着一股“闯”劲加入了青志协,在新奇和尝试中与志愿结下不解之缘。同年,她创建了上海大学剪人生公益发展中心,让海派文化与公益事业在此交融汇聚。
剪人生公益发展中心是一个致力于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剪纸为载体,以需要社会关爱群体为中心,开展公益活动的非营利性组织。运营探索期内,团队在非遗海派剪纸第一传承人杜伟秋老师的指导下,创立了“杜氏剪纸” 专利产品,在实践中又独创剪纸模具了这一剪纸新模式。团队还通过众多品牌项目的开展推动了剪纸文化形式在养老陪伴、社区文化、青少年学习传承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传播和发扬,也以此为载体将公益活动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在一幅幅精妙的剪纸作品中,传统文化之美和中华尊老之美逐渐交融。
她们大胆创新、独创pvc模板刻纸法,先后组织了600余名大学生走进上海星堡养老社区、新途社区文化中心、罗泾街道等30余家社区,与近5000名老人相伴,通过“一对一”陪伴式服务,让沟通和陪伴的温情,随着剪纸的“动态美”走进更多人的心中。她坚守公益理念,传守望相助之情、递上海城市温度,“剪人生”也成为了上海大学首个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奖项的学生团队。
志愿者们在走访中发现,老人除了需要陪伴和关心,更需要来自外界的鼓励和肯定。剪纸可以在较短时间里完成一幅作品,让老人很有成就感。而陪伴剪纸的过程,又能让老人放松心情,更好地与志愿者以心交心、互递温暖。
焦安兴说,“剪纸、刻纸作为陪伴老人的一种载体,其实更多的在于一对一的陪伴中,与爷爷奶奶一起去聊天的这个过程。”
作为“剪人生”初次相遇“青伴”时的志愿者负责人之一,焦安兴在这次活动中,结识了上海星堡养老社区里的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而这一场两人跨越六十载岁月的忘年交便从2016年延续至今,老人喜欢叫她“胖胖”、焦安兴也叫老人一声“阿婆”。从此,一对一的陪伴和守护便成为了她们默契的约定。
而“胖胖”也选择了研究生支教团去服务山区的孩子们,因为怕“阿婆”有所挂念,会去想“胖胖”怎么好几个月都没来了,所以,焦安兴便在出行前、后都去看望了一次“阿婆”,让“阿婆”放心。一年支教归来,“阿婆”还向“胖胖”展示自己这一年里独立完成的多幅剪纸作品,满脸的自豪之情更像是为了消除“胖胖”长久未来探望的尴尬。
2016年焦安兴第一次来到星堡与“外婆”相识,从此一对一的陪伴和守护便成为了她们默契的约定。温馨的陪伴让手中刻纸更加美丽,亲切的关心让志愿服务更加温暖,海派文化与公益事业在此交融汇聚,描绘出一幅精彩动人的画卷。
联合出品
编导
李然
摄像摄影/灯光
孙鹏宇
剪辑
李然 孙鹏宇
后期
孙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