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下,文化强国建设正涌入源源不断的力量,文化传播的内在价值坚定且有力。在吹响新时代“集结号”的进程中,更需要影视行业从业者深度思考、凝聚共识、共筑未来,在新的文化使命中勇毅前行、开拓新篇。
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北京市广电局、北京市电影局主办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传播:影视制作与时代表达”平行论坛便为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13位嘉宾演讲、4项成果发布、6场专业沙龙,深入探寻行业升级发展路径,为全球影视、视听行业搭建交流平台,共同开启文化传播全新纪元。
文化传承绘制以人民为中心的“同心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文化建设矢志不渝的鲜明立场。如何在内容上做到对人民生活真实状态和情感世界的深刻洞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对此认为: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宏大的历史背景,更要聚焦于那些微小而真实的瞬间,因为正是这些瞬间,汇聚成了时代的洪流,触动了观众的心弦,以匠心独运的艺术表达勾勒出时代精神。
导演、编剧、出品人郑晓龙也有着相同的看法。“深刻感受到真正的好作品都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而那些能被一代又一代人记住的作品往往是那些关注社会现实、能很好地反映时代和记录时代的作品。这就要求我们的影视创作要深植时代、做好“三贴近”,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实中提取素材。”郑晓龙表示。
今日的影视行业,往往会被“流量至上”的环境侵蚀。国家一级演员于和伟对此提出了辩证的看法。他认为,“流量”是没有错的,关键是我们不能“为了获取流量”的心态去进行创作,要怀抱着给观众提供好内容的初衷来支撑我们的创作。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进一步提出了“向下共情”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创作者在“向上创作”的同时,必须“向下共情”,讲述当代人关注的大历史命题下的小人物命运。我们不仅要为观众提供情绪的价值,更要为他们建立情感的连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既有着历史的接续传承,也体现了新时代的不断开拓。唯有将理念转化为更为丰硕的实践,才能立于时代潮头,汇集起更为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文化互鉴 架起中外沟通相识的“连心桥”
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姿多彩。作为文明互鉴的重要沟通桥梁,影视视听作品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意大利前文化部长、中意文化交流机制意方牵头人、意大利特雷卡尼百度全书研究院院长马西莫·布雷所言:“只有通过合作和交流,我们才能够以平等、互利的方式展开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别的文化中介绍自己的文化,展现自己国家的魅力,因为文化是打造一个团结对话的世界最有效手段。”
此次论坛上,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在国际交流和影视流通中强化人才的重要性。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扈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推动文化互鉴,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人才,将我们文化艺术创新融入全球艺术的语境中,从而在创作和研究中实现独特的全球性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法国国际阳光纪录片节主席罗曼·雅诺同样认为倚重中国年轻一代电影制作人和创作者十分重要。“他们受国际电影创作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仍能扎根于文化和传统。通过促进与国际人才的合作,为中国人才的涌现提供助力。”
此次论坛既提出了诸多文明交流与对话的行动指向,又带来了更为具体的实践“驱动力”。在成果发布环节,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就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推介发布。该创作计划旨在面向全球征集中国题材影像选题,资助扶持中外导演联合创作,推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影像故事,打造国际影像交流合作平台,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北京市广电局发布了“北京大视听”国际合作与传播优秀作品片单,包括中外合拍(合作)优秀项目10部,海外传播优秀项目20部,涵盖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数十家媒体机构,进一步为影像交流、文化聚力创制契机。
文化创新 全力打造“北京大视听”“金招牌”
今日的视听行业,在多方协同和聚力之下孕育出蓬勃的发展生机。此次论坛汇合优秀演员分享幕后故事、优质作品形成“节目带”、一线从业者提供更多新知,正是“北京大视听”这一金字招牌不断生根发芽的成果彰显。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影视资源禀赋突出。2023年至今,北京市广电局全力打造“北京大视听”金字招牌。在积厚成势的过程中,“北京大视听”创造了众多有好口碑、高收视、高评分的标杆作品,不断推进产业架构和生产关系创新,为产业良性生态的发展带来更多新的可能,为新时代文艺创新凝心聚力,持续开拓新篇章。此次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式现场发布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度十件大事”,“北京大视听”品牌成功入选,为其未来发展注入了更强大的动力。
《玫瑰的故事》《我的阿勒泰》《南来北往》等剧持续霸屏,纪录片《长城长》《毛泽东的130个瞬间》、动画片《动画100》、网络剧《大理寺少卿游》、微短剧《柒两人生》等精品内容频出,让“北京大视听”精品文艺更加丰富多彩。
精品的诞生,离不开背后完善的配套服务。今年4月,北京市影视摄制服务机制正式启动。从市级层面,成立北京市影视摄制服务中心,分别依托北京市广电局和北京市电影局所属工作力量,提供拍摄资源信息、告知服务流程、解答剧组相关问题。从区级层面,各区委宣传部明确对接部门和专项工作人员,针对剧组场地、交通等保障需求提供服务。截至目前,北京市影视摄制服务机制覆盖了全市16个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共计超过1000个拍摄点位,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视拍摄服务网络。
北京市广电局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电小二”,不断完善影视拍摄服务机制,改进惠企政策,加强市区联动,为影视拍摄做好服务保障。与此同时,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也对在京拍摄给予专门奖励,对剧本、摄制宣推、播出渠道、播出效果、获奖等也给予全流程资助。
疏堵点、治痛点、破难点。不仅是拍摄服务创新,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市广电局多措并举,提质增效。近年来,北京市广电局发布一系列超高清视听产业政策,《北京市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2024-2026年)》《北京市关于支持超高清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支持超高清视听产业发展项目管理办法》及《北京市支持超高清视听产业发展项目申报指南》,全面推进北京市超高清视听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推动国际一流的中国数字视听制作中心建设。
此外,北京市广电局在今年上半年还启动“京琅琊”人才工程,激励广大行业人才创新创造,加强北京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才队伍建设,为“北京大视听”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精品迭出,未来可期。未来,北京市广电局牢牢把握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全力打造“北京大视听”金字招牌,迎着发挥新质生产力创新主导作用的时代要求,奋勇开拓,以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