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人世间》作者梁晓声在文学IP影视化论坛发表了名为《后浪推前浪,更上一层楼》演讲,讲述了给年轻朋友的三点建议:一是处理好讲好故事和塑造人物的关系,使人物的情节别有天地;二是在推进情节的同时注重细节,好的细节能使情节更生活化;三是处理好情节和情怀的关系。
以下为演讲全文:
从总体上讲,文艺并非纯粹表达自我的方式,虽然最初的文艺,如歌舞、诗画都相对纯粹;但后来的戏剧、小说、电影、电视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其价值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接受时间的检验,一句话概括,便是接受一代人又一代人组成的不同社会年代检验。当然,社会也越来越意识到,尊重并理解自我情绪释放的必要。这体现出社会在文艺理念方面的进步。
歌、诗、绘画乃至雕塑,至今仍在部分领域持续存在并创作着。然而,电影和电视剧却难以像这些艺术形式一样,完全由个人独立完成。首先需要资金的介入,于是商品的属性不言自明。人们看电视剧如同逛公园,即使公园免费,进去的人也还是有权表达满意与否,这是一种不可渡让的权利。电视剧所面对的观众更为广泛,这决定了人们对其价值的评估更具有社会性。面向大众的而非小众,这是电视剧的宿命。
文艺像接线板,可以想象它是多插头的,但在我看来,实际上只有两处插头,一端连着古代和近代,一端连着现代。这块接线板也好比电视剧,文艺并非仅有批判和歌颂两种功能。呈现历史,展示国家及民族的精神特质,弘扬之、赓续之,乃是各国对文艺形成的共识之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是号角,是战鼓,是悲壮的誓言,是团结的大愿,这一点,中国文艺之于抗日战争时期作用的发挥,在全世界是罕见的。
我关注到,在现实题材方面产生了不少优秀之作,如《大江大河》《山海情》《人世间》,近期播出的《山花烂漫时》《我的阿勒泰》《日光之城》。
中国影视剧的历史性资源很丰富,如《长安三万里》《只此青绿》《咏春》,甚至包括《黑神话:悟空》,这都是对资源再生性、创新性的运用。我们拥有如此丰富的文艺资源,应向历史表示感谢。但资源也绝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是恒产,必然用多剩少,当优秀之作渐多,丰富性逐渐收窄,如何进行再生性的开掘、利用,尚需拭目以待。
我们尤为重视中国电视剧在现实题材领域的杰出表现,这些成就主要归功于中青年电视剧创作者群体,他们的年龄层大致在80后左右。对于这一艺术群体的实践成果,我给予高度评价。因为我深知,在当下能够创作出一部堪称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实在难得。故我一向持包容态度,我也希望大家也以这样的眼光看待,因为难关要由年轻人们突破,我对年轻的朋友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处理好讲好故事和塑造人物的关系,使人物的情节别有天地;二是 在推进情节的同时注重细节,好的细节能使情节更生活化;三是 处理好情节和情怀的关系。
现实题材的电视剧,若只见情节连环,不能使人感受到应有的情怀温度,即使收视率高,但如同未竟之功,难免令人遗憾。建议大家有空翻翻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年轻的朋友们,加油,向做难事的你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