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10月11日—13日,由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电局、北京市朝阳区委区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北京举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在“影视文旅”论坛发表了关于《在影像中重建“地方感”:诗和远方的互文与转译》的演讲,从学术观察的角度提炼一些对于当下的影视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考。
以下为演讲全文:
在当今时代,众多优质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方式及旅游产品亟待展现其魅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借助有效的传播手段与策略,让更多的旅游爱好者和消费者能够发现这些宝藏。如今,我们置身于一个深度媒介化的社会,唯有将那些出色的内容与消费产品精准推送至人们眼前,方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在众多的传播策略与手段中,影视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相较于其他传播内容及载体,影视作品,尤其是长篇剧集与大制作之作,在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中,成功实现了“诗和远方”的互文与转译,赋予了两者更加丰富与深远的内涵。
近年来在文旅产业当中出现了无地方性的危机,我们现在有一种叫做“消失的附近的现象”,人类学家项飙有一种观点,“我们往往会纵论天下大事,但是对于我们周遭的,离我们非常近的一些事物习焉不察,甚至可能会漠不关心”。
在旅游领域,打卡和网红照片成为新趋势。得益于近十年我国交通建设的长足发展,如高铁和二三线民用机场的建设,出行变得极为便利,远方触手可及。因此,旅游目的愈发明确,休闲、亲子游、度假、爬山、下海等形式增多,而单纯“到某地”的说法减少。
如今,人们从追求场景到追求氛围,扁平的网红元素已不能满足立体需求,多元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成为新追求,文旅沉浸也成为共同追求。例如,IP内容符号受到游客欢迎,他们希望在旅游中获得深度人文体验,感受独特魅力,这要求我们重建对地方的感受。
影视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互文与转译关系。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这两者对于塑造旅游体验及引领旅游新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更为旅游产业的创新升级与发展变革开辟了新的思路与路径。
从总体来说
在游览和欣赏文学艺术时,影视作品的故事感让我们深度共情人物命运,生活感则让我们沉浸于特定时空氛围。因此,影视作品能让文旅消费者发现另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可能经影视作品展现,但我们追求的不仅是镜头下的滤镜效果,更希望通过它探寻地方风貌、当地人生活和历史变迁。我们期望通过影视作品这一滤镜,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与历史。
从情感层面看
影视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能让我们深度代入角色命运,与影视人物共鸣并投射自我,形成个体与人物间的多维度联结。这种代入感是其他短视频内容无法替代的。许多影视剧集的粉丝和创作者会进行近乎朝圣式的旅游,并创作专属作品,这已超越原影视剧的第一文本。在此过程中,浪漫可被商品化,商品也可浪漫化,使文旅商品通过文艺作品的滤镜获得附加价值。这种深度融合不仅加深了观众的情感体验,也为文旅目的地和产品服务赋予了独特的文艺魅力。
从行动角度看
经典作品让文旅消费者能够“走入”消费场景,实现了目的地旅游与目的性旅游的深度融合,二者相辅相成。他们既能追求特定的旅游目的,也能与具体的旅游目的地和产品紧密结合,这正是文旅与影视结合的典型方式。例如,跟着《繁花》在上海Citywalk,或是受动漫作品吸引而开展海外游。海外游客也同样被中国文化艺术精品所吸引。更关键的是,在文旅场景中,消费者不仅复刻影视剧集场景,还进行创新,实现了IP的衍生与转化。如山东某景区的“跟着团长打县城”项目,通过深度角色沉浸,虽脱胎于影视作品,却与文旅深度融合,备受年轻游客追捧。这种行动上的角色再造,展现了文旅与影视融合的无限可能,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体验。导演和演员们的心血与成名之作,充分展现了他们的艺术才情、创作实力以及对艺术的深沉热爱与执着追求。
关于未来发展,需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时效性,影视作品需抓住时机吸引观众;二是避免同质化,减少拍摄地旅游景观和产品的重复。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01
融内容
将鲜明的地方风物挖掘出来,融入影视作品之中,通过影视作品又能让它很好地推动地方文旅产品的进一步优化与持续发展。
02
扎根基
注重民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文旅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03
优服务
影视与文旅结合,促进线下消费。服务水准至关重要,需旅游目的地强化实力与创意,提升服务能力,回归文旅本质。同时,文化工作者应健全地方数字化文旅产品体系,提升地方依恋品质,让文化要素融入文旅产品及影视精品中。
最后,衷心期盼这种典型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模式,即影视与文旅深度融合的互动,能够愈发紧密。同时,我也热切期待与各位并肩同行,共同努力,为这一领域的繁荣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