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⑧
新媒体时代,当流量退去之后,网红城市如何持续发展?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科表示,城市可以靠“网红”出圈,但是为了保持长期吸引力,要不断挖掘本地独特经典,“人无我有”,比“人有我优”更有战略优势。
在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园区,游客与“亚冬列车”雪雕合影。图源:新华社
需要社交媒体与创意营销合力破局
记者:网红城市能够迅速出圈,并吸引大量年轻人关注,背后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陈科:不个性不出游,年轻人对个性化和体验式消费的需求渐强。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独特的、富有体验感的旅游活动。网红城市通过创新的景观设计和文化活动,来满足他们的探索欲和社交分享需求,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不营销不出圈,地方政府和商家积极营销。许多地方政府和商家借助新兴媒体平台,投资策划各种主题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并通过广告宣传、代言人效应等方式不断放大城市的影响力。只不过出圈的方式,既有策划也有偶得。
无嫁接不创意,文化符号实现创意再造。城市的独特文化或历史背景成为网红城市的核心吸引力。例如南京“赛博厕所”把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吸引了年轻人,创造了一种极具话题性的体验。纵观所有网红城市,都是原有文化元素和新要素的杂糅和创新,这样能赋予城市文化新的形式和内涵。
记者: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有何特性?在推动网红城市“出圈”中如何发挥作用?
陈科:抖音、快手等平台利用短视频的形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覆盖广泛的用户群体。视频内容更容易被用户分享和转发,形成二次传播效应。例如,城市的创意活动或地标性建筑,通过短视频平台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游客。
此外,通过社交媒体,城市能精准地接触到目标用户群体。个性化推荐和数据分析技术,使得城市能够更好地定位潜在游客,通过人人推送转发,将整个朋友圈的链接效应推送给熟人圈或者算法圈。而且微博、微信等不仅支持图文和视频传播,还具备话题标签和互动评论等功能,能够更好地引导话题并形成城市品牌的集群效应。
游客在西安大雁塔下游览。图源:新华社
避免“快餐化”,网红城市需要持续创新
记者:网红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陈科:随着网红城市的迅速崛起,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城市过于追求快速吸引眼球的噱头,而忽视了长期发展的规划,导致了网红城市的“快餐化”现象,城市形象过于表面化、流于形式,缺乏深度,浅新而不能持久。
同时,景观项目的“同质化”问题也日益凸显,许多网红城市通过复制类似的元素和活动来吸引游客,导致城市之间缺乏差异化,难以保持长期吸引力。例如,多个城市打造的“夜经济”或“打卡地标”极易造成同质化竞争。
此外,创意项目的“噱头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吸引游客,城市往往过度依赖短期创意和噱头,忽视了城市内涵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导致某些地方“昙花一现”。
记者:面对发展的过程中的舆论挑战,应如何应对?
陈科:在网红城市发展过程中,舆论挑战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一些网红城市过高的票价和过度的营销手段,可能导致游客对城市产生反感,影响城市的长期形象;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也伴随而来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和安全隐患,尤其是在游客密集的区域,管理的不足可能引发事故,损害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的打造需要历史、文化和消费供需侧的长期谋划和滋养。在面临舆论压力时,城市需要采取更加理性和持久的营销策略,避免过度依赖短期效应,注重提升城市的文化深度和旅游体验的质量。政府应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确保城市形象的长期稳固。
记者:网红城市如何保持长期吸引力,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续创新?
陈科:网红本身就是速成品、工业品、投机品和偶得品的结合,城市可以靠网络出圈,但是为了保持长期吸引力,必须持续进行创新:
一是本土历史与文化的融合创新。通过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意加工,注入现代元素,例如,传统节庆活动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古老工艺的现代再创造、本地非遗的海外出圈等反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
二是少点“吃喝玩乐”,多点“经典传承”。除了传统的旅游活动外,城市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性文化活动、创意设计展览、艺术节等,增加文化、艺术和教育等领域的吸引力,挖掘本地独特并非轻易被复制的经典样态,城市的形象塑造,“人无我有”比“人有我优”更有战略优势。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针对这一话题,我们将持续关注。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文案:赵鹏超、刘昊、王恺
相关阅读: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①丨泼天流量过后应防止外燥内虚》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②丨冷资源催生热经济,探寻尔滨四季“流量密码”》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③丨吴炜华:既要注重系统治理,又要做好文化传承》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④丨戴俊骋:呼吁多元化、系统化政策导入》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⑤丨戴俊骋:做好流量与基础设施、接待能力之间的“接驳”》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⑥︱刘弘涛:告别流量短视,加强文化承载力建设》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⑦︱吴必虎:“热点效应”难长久,要深挖城市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