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雷建
当“成都造”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破百亿票房的壮举震撼全球时,世界不仅记住了一个文化IP的崛起,更见证了一座中国西部城市的创新实践。
《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超100亿元 图源:成都日报
《哪吒2》的成功,本质是中华文化基因的创造性激活。影片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东方哲学内核,与当代青年的个体意识深度融合,让传统神话人物成为承载普世价值的文化符号。
这部深深烙印着“成都基因”的作品,不仅改写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坐标,更以一座城市的文化创新实践,为全球文化版图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东方样本。
从巴蜀基因到全球IP
这部现象级作品的背后,是成都市“科创+人文”双螺旋基因的厚积薄发,更是中国文化自信在数字时代的觉醒与突围。
成都的文化创新,始终贯穿着“全球在地化”的智慧。在《哪吒2》影片中,青城山的云雾被算法赋予蜀南气候的灵性,锦里古街的飞檐在3D建模中化作未来都市的肌理,成都方言的市井幽默成为解构宏大叙事的密钥。
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简单搬运,而是对巴蜀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在都江堰水利智慧中注入赛博朋克美学,将三星堆青铜纹样转化为数字艺术的视觉代码。
成都的独特之处,在于构建了文化转化的“双螺旋”机制。一方面,依托电子科大的数字科技、川音的艺术基因、川大的文化研究,形成“产学研用”创新链;另一方面,通过“城市机会清单”开放城市场景,让宽窄巷子成为动画采风地,交子大道化身数字艺术试验场,天府绿道变身影视取景走廊。
可可豆动画 图源:成都日报
正是这种“科技赋能+场景供给”的模式,使《哪吒2》的混天绫舞出东方美学的韵律,让“火锅社交”的烟火气成为青年的情感共鸣。数据显示,影片中植入的成都元素引发海外社交平台数亿次互动,锦里、武侯祠等文化景点访客量同比持续增长。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崛起
《哪吒2》的破圈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成都影视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构。在成都,虽没有传统影视基地的仿古建筑群,却孕育出更具生命力的“数字雨林”:在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这里不仅打造了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咪咕科创平台、爱奇艺潮流文化坊等共性平台,还入驻了从IP孵化、内容创作到视效制作等环节影视动漫企业,其中,墨境天合、原力动画、千鸟动画等多家企业均参与了《哪吒2》制作。
这种“家门口的产业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沟通成本,形成产业集群的密集协作,得以将文化资源快速转化为产业动能。
成都凭借“数字基建+文化基因+创新生态”的组合拳,开辟出文化创新的新赛道。正如影片中哪吒用风火轮突破天命桎梏,成都以“非对称创新”实现弯道超车,为中国文化产业升级提供了样本。
产业突围,关键在于打通“文化+科技+金融”的创新闭环。全国首个超算中心为每秒50万亿次的渲染提供算力支撑,区块链技术为电影角色铸造可交易的数字身份,文创板天府股交中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这种“硬支撑”催生并裂变——2023年成都数字文创产业营收突破2000亿元,聚集相关企业超万家,形成从IP孵化、技术研发到衍生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从区域标识到文明坐标
《哪吒2》的全球热映,让成都完成了一场惊艳的城市品牌升维。当影片中“麻辣烫”“龙门阵”的生活场景引发海外观众共情,当金沙太阳神鸟图案通过数字特效化作元宇宙文化符号,成都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休闲之都”,而是进化为数字时代的文化创新策源地。
2月8日,人们在美国洛杉矶参加《哪吒之魔童闹海》北美首映礼。图源:新华社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成都将整座城市打造成“沉浸式文化实验室”的战略远见。东郊记忆的工业遗址变身数字艺术秀场,天府长岛打造“虚拟制片+实景娱乐”综合体,天府国际动漫城构建“创作-消费-衍生”全场景生态,无不说明成都在文化创新领域早已作出战略性规划。
《哪吒2》破百亿的征程,本质上是成都以文化创新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成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内陆腹地同样可以孕育世界级文化IP,在非传统影视基地也能构建产业新生态,在区域文化传承中更能开掘人类共同价值。这座千年古城,正以“科创赋能文化、场景激活创新、生态重塑产业”的实践,回答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生机,让地方叙事赢得全球共鸣,让城市发展承载文明使命等时代之问。
当“成都造”文化IP脚踏风火轮走向世界,当天府文化的创新基因催生更多“哪吒现象”,这座城市展现的不仅是文化自信,更是一种文明自觉。在全球化与在地性的交融中,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成都正以创新为笔,以文化为墨,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篇章。(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