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其中蕴含的巨大“流量”红利为城市营销打开了想象空间,也赋予了每座城市被“泼天的富贵”选中的可能。从前两年风靡网络的曹县、芜湖、蚌埠,到淄博、哈尔滨、天水等城市便是例证。当前,旅游人气高位复苏,如何让城市拥有“流量”、保持“流量”、变现“流量”,进一步挖掘旅游消费市场,让游客愿意花钱、舍得花钱,成为了每个城市面临的考题。
打造网红城市要尊重互联网思维。传统的旅游业,是有什么就给消费者看什么;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业,尤其是网红景点,更多的是消费者需要什么,城市就提供什么。这需要地方党委政府转变思维,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把“我有什么”和“消费者需要什么”紧密结合起来,把旅游资源统筹好、规划好,才能真正培育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好助推文旅“破圈”。如云南大理凭借一部《去有风的地方》的电视剧,催生了一种以体验慢生活、治愈风为主题的“有一种叫大理”旅游,为大理文旅产业带来了众多商机;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使新疆阿勒泰旅游业爆火,同样是因为该剧切中了大众心理、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和心灵。
打造网红城市要有造梗能力。网络热梗是网红城市的催化剂。比如,山东曹县的爆火源于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博主用山东方言口音喊出“山东菏泽曹县666我勒宝贝”的口号;芜湖在网络上出圈也源于“芜湖起飞”的网络流行语。最典型的哈尔滨,2023年入冬以来哈尔滨的网络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造出了源源不断的类似“南方小土豆”之类的网络热梗。还有“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影响力已经辐射全国,走到海外。在这方面,我们要有创新思维,不能因为某个网络热词或者某个爆火的网络事件,就亦步亦趋地套用,实践证明这么做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
打造网红城市需要善用各种媒体聚集流量。参考淄博、哈尔滨、天水、开封,还有更早的安徽芜湖、山东曹县等网红城市,这些城市的爆红背后都能总结出一些共同的传播规律。这些城市的爆红,始于网络平台网友的自行创造,积累一定的知名度和流量后,官方媒体下场引导舆论,然后再反馈至平台,网友进行再次创造,最终达到全网聚焦。说得形象一点,这是媒体矩阵联合打立体战。比如淄博爆红始于山东大学学生的力荐,哈尔滨爆红始于网红大咖的持续互动。在流量聚集后,城市、传播平台、主流媒体、自媒体和游客形成良性循环,不断赋予网红城市更大流量。这对打造网红城市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除了官媒传播,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的传播作用,充分挖掘各类平台、活动的传播功能价值,应该打造一个包括网红在内的联合传播矩阵,而不能仅仅依靠某一种传播渠道或平台。
事实上,网红城市带来的旅游实际效益,需要仔细计算。近两年来,不少城市旅游人次、收入连创新高,但游客单人单次的消费,则需要细细考量。以长沙市为例,2024年国庆假期期间,长沙市接待国内游客952.06万人,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73.88亿元,人均消费约0.078万元。另外,根据统计数据,淄博、哈尔滨虽然在2023年、2024年在网上持续爆红,但经济增长表现仍不突出。这说明,不能急功近利地依靠文旅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文旅产业的作用更多是体现在推动消费和提升城市形象,而不是直接替代传统制造业。
这就要求我们,一是正确看待网红城市流量的真正价值。看到网红城市在助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城市软实力的培养,这也是为什么西安、长沙、南京等城市能够通过文旅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知名度、改善营商环境,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另外,网红城市带动网络销售额的能力也应高度重视。如山东曹县2021年前三个季度,产品网络销售额就达到了251亿,相比于2020年全年156亿元的成绩可谓飞速成长,流量带来的增益效果不言而喻。
二是要持续保持较高程度的曝光度和话题度。当下流量更迭迅速,地域流行梗只能流行一时,在网络红利耗尽后,城市如何实现“出圈”,仍保持较高程度的曝光度和话题度,是网红城市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根据百度指数显示,从2024年3月13日开始,天水麻辣烫的百度搜索指数和资讯指数开始上升,3月18日,天水麻辣烫搜索指数达到峰值,为14554,随后搜索及资讯指数均开始下降,到3月30日搜索指数已经跌落至3492;菏泽时间更短,只有十天就变得沉寂。总结网络长红城市的经验,都因为可以满足高质量的生活需求,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和心理、精神方面的幸福感,才能在线上持续保持人气,线下吸引人才和投资。因此,要在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人文优势等方面成为网友心目中的理想之地,才能具有成为网络长红城市的潜质。
最后,相对于网红城市,城市整体规划和形象传播更为重要。实际上,“网红城市”多是“无心插柳”的结果,但就城市整体规划而言,提前聚焦功能短板,在完善功能配套、提升资源利用率、延长服务链等方面打好组合拳,将有助于打通“流量”向“增量”转化的堵点。如今年国庆期间的山西隰县小西天景区,差一点就没接住从天而降的爆红“流量”。同时,城市的整体形象的深耕和提升,比单一的“网红景点”更具持久的吸引力。这一点在网络长红城市已得到验证,如爆火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已经有25年历史;西安能保持“长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入挖掘和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了众多现象级文化IP。因此,与其挖空心思期待流量从天而降,不如下大力气优化城市功能规划,深耕文旅产业,实现城市旅游景区“以点连片”的聚集效应,拼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精彩,让城市更具吸引力,说不定反而会有意外惊喜。
作者:陈俊丽(内蒙古党校(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