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其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农民美好生活不仅仅要建立在农民的身心健康基础上,更涵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社会关系和生态环境等多个维度。深入研究农民美好生活的多维构建与实践路径,对于丰富乡村振兴理论体系和指导乡村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的身心健康是农民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健康的身体是农民从事各项劳动的前提条件,使农民能够享受劳动成果,参与农村各种休闲活动,丰富各类生活内容。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则能够让农民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提升生活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政治基础。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适用于农村基层民主,农民能够广泛参与乡村事务的选举、决策、监督和管理,如村民选举、村务公开等,充分表达自身的意愿和诉求。政府在制定乡村发展政策时,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倾听农民声音,使政策更贴合农民实际需求。
农民美好生活的基础保障是物质生活富足,体现在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如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的加工等产业带来农民的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的完善,比如村村通公路、稳定的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畅通还有优质的公共服务。农民物质生活富足还体现在公平的教育、就医更便捷、住房有保障和老有所养。农民的美好生活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应注重精神滋养,弘扬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民间艺术得以传承、传统技艺得以继承、民俗风情得以推广。大力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等设施活动场所,农民有场所进行文化传播,还可以看书休闲等。电影、戏剧、足球赛等运动项目进乡村,经典的电影到乡村免费放映,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到乡村表演,足球赛、篮球赛进乡村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乡村应保持山水林田湖草的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减少农业土壤污染,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让农民生活在天蓝、地绿、水净的优美环境中感受到美好生活。和谐的社会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活氛围。在乡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得以延续和发扬。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村民自治、法治建设和德治引领,化解矛盾纠纷,增强村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促进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通过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改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措施,切实改善农民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优化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政府应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吸引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医院工作,医学院校通过定向委托培养人才到农村实习、就业。进一步完善农村医保的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为农民提供多层次医疗保障,减轻医疗负担。在乡镇卫生院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科普讲座等。
农民的各项权益得到保障是农民美好生活的基础。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多缴多激励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标准,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提高农民政治代表比例,确保农民群体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充分反映。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在农业领域由生产要素创新、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出的先进生产力,是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一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品牌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大力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例如,一些地区通过发展特色水果种植,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实现了农产品的溢价增收。二是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如某乡村依托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对农村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更新换代,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本流向农村,农民的生活日新月异。
农村精神文化是农村社会的灵魂和软实力,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先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强对传统村落、古建筑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比如举办传统民俗文化节,展示民间技艺、民俗表演等。其次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一批标准化的活动场所,如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完善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文化场所的功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戏剧表演、放映电影、科技培训、读书分享会等,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提升农民居住生活质量具有关键意义,是农民美好生活的一项重要指标。第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可以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发送短信及发放纸质宣传单等途径,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农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第二,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开展农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对农业、化肥的监管,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进一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例如,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绿色农业技术,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集中处理点。第三,加强农村生态修复和建设,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工程,提高森林覆盖面,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新时代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与农民统筹协调。在自治方面,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尤其对村支书、村主任及村委会委员的选拔十分重要,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提高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和能力,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在法治方面,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司法部门工作人员主动到乡村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的法治观念,依法打击农村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在德治方面,弘扬乡村传统美德,制定村规民约,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通过优化治理主题结构,激发多元主体的治理活力。
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工作,为农民美好生活的构建提供了政策支持和重大机遇。农民的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作同时也是多维的,需要从农民的身心健康、民主权利、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为了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农民应成为未来培养的主体,以农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使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利益好处,生活中尝到甜头,农村烟火气息更加浓厚,农业新质生产力更具活力,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作者:张崇飞,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