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场讲坛第四十四场中国伦理学会理事、西安理工大学教授沈璿点评

2016-07-28 13:01 来源:光明网  我有话说
2016-07-28 13:01:17来源:光明网作者:责任编辑:李贝

百场讲坛第四十四场中国伦理学会理事、西安理工大学教授沈璿点评

  中国伦理学会理事、西安理工大学教授沈璿点评

  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光明网、中国伦理学会承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四十四场活动在陕西咸阳举行。邀请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作题为《崇德向善,善莫大焉——中华德善文化的文艺品解》的讲座。(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秦都、会员张宝林摄)

  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伦理学会感谢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对“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活动走进陕西的支持与协作;同时,作为陕西伦理学会的代表,我也希望藉此能表达一下地主之谊,向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光明网和中国伦理学会表示感谢,感谢继2015年走进榆林之后,“百场讲坛”对三秦大地的再次惠顾。这份感谢是双重的。

  当然,最要感谢的是梅敬忠教授为我们做的题为“中华德善文化的文艺品解”的精彩发言。

  “崇德向善,善莫大焉!”梅教授首先指出德与善,乃是传统中国价值体系中的原初性概念。所谓原初,就是原本的、最初的。原本可以理解为本来的、真实的,最初的往往是人们最容易想到。在传统中国价值体系中,最真实的和影响最大的非德、善莫属。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是指人的本性、品德。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价值原则也是以“德”为先的。这就是原初的“德”,这也是习近平指出“不忘的初心。

  而“善,乃德之建也。”善,是建立德行的基础“善”,从属性上来讲,“善”本身就是“德”的一种体现:作为生活理念,是大众化的一般概念;作为意识形态,是圣贤哲人关注的重大思想伦理命题。善是内在的道德自觉,需要不断培育提高。善是趋利避害的生存法则,发挥着道德导向功能。C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有广泛的社会认知认同度。

  关于“德”与“善”,梅敬忠教授梳理出“国家”与“个人”两条线,分别讲了三方面:

  一、价值追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从国家角度来看,在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特别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从个体角度来看,人既是价值本体,人也是价值的根本对象。人的行为即价值源泉,人的发展即价值结果。价值是定义人本身存在的核心概念。

  当代社会,在多样性与选择性的互动中实现价值认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和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

  当代社会,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联结中促进价值实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

  当代社会,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中夯实价值基石:从传统文化分析,价值基石就是十善之心:去实践并且做到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

  将国之德与人之德合一而论,核心就是三个字:真善美。自古以来,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不断追求着真善美的境界,虽然人们对真、善、美的理解各有独到之处,但是不论是从认识和知识的角度去求真,从行为和道德的角度去向善,还是从审美和艺术的角度去尚美;也不论在理想的精神境界中,还是在现实的行为准则里,人们都力求将三者最完满地统一起来。习在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二、政治诉求

  “仁政德治”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仁政德治是一种社会理想,它通过君主修己教人,在每一个体德性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天下和谐的理想社会状态;仁政德治又是治国方略,它包孕着富民以发展经济、复礼以完善制度、教化以提升精神境界的具体内容,从而作用于物质、制度、精神文明的创造。

  首先,仁政治国:所内含的积极入世精神使其有别于道家的自然主义,避免了消极避世、成就一己的倾向,能够激发人们治国平天下的热情,使人们有志于在改造现实和实现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助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社会前进;它贴近人文的理论特点则使其区别于法家的势术说,弱化了政治的工具理性,而致力于终极关怀,以人为目的,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

  其次,为政之要重在得人。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治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关注的重要课题。所以提出“以德治民”。要"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贤者与能者,要各安其所,人才的培养任用应该分为政务、事务两大类,并且应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和职责,培养、选拔的途径和任用、考核的办法也应该不同。

  文学功底很深的梅教授曾经从四大名著中学习人才治理,三国、水浒、西游、红楼。

  三国演义,被看作一本市场竞争学教材;

  红楼梦揭示从兴到衰的管理案例;

  西游记告诉我们如何协调和组织好各种人才;

  水浒传中宋江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福利、待遇留人的做法值得今天的企业领导人认真借鉴和思考。

  三、家国情怀

  中国古代历来就是家国同构,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家国情怀当然出乎自然。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从以上三方面,梅教授以诗一样的节奏和韵律带我们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梅教授的讲座内容非常丰富,他讲诗酒花梦;讲唐诗宋词;讲红楼三国;讲中华精神。特别让我们倍感亲切的是,接地气他还将到咸阳作为大秦故都的历史底蕴和城市品牌。

  作为同道中人,我最欣赏的是梅教授此次发言的题目:中华德善文化的文艺品解,梅教授不仅给我们解释、解读、解构了中华德善文化,而且他是带着品味、品评、品鉴的意蕴和态度,娓娓道来中不仅有文化历史的璀璨,更有欣赏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感。

  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道治身。梅教授的解与品既是学理的、深刻的,更是“文艺”的小清新,像炎炎夏日里的一场清凉夜雨,让人神清气爽。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梅敬忠教授带给我们的文化盛宴。

[责任编辑:李贝]
独家策划

第二场“部长通道”拉满你的安全感→

3月8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

从第二场代表通道看见美好生活

6位来自企业、学校、农村、街道和自贸港建设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走上通道,美好生活在他们…

AI绘报告丨上新!2025美好生活来啦

事关你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今年的美好生活描绘新蓝图。

AI海报丨2024,政府这样作答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回顾了2024年工作,一起来看这份春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