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宣言》:历史性和解带来希望之光

      在北京,相逢一笑泯恩仇。

      4月,主角才“相逢”。7月,就有了泯尽恩仇的大和解。

      7月23日,巴勒斯坦14个派别的高级别代表在北京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这是巴14个派别首次齐聚北京举行和解对话。就在不久前的4月,法塔赫与哈马斯率先在北京会晤,讨论结束内部分裂,为此次《北京宣言》的签署奠定了基础。

      这是继去年沙伊复交之后,在北京达成的又一项历史性和解。

      王毅外长点出了此次对话的四个“最”:

      最重要共识是实现巴所有14个派别的大和解、大团结,最核心成果是明确巴解组织是所有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最突出亮点是同意围绕加沙战后治理组建临时民族和解政府,最强烈呼吁是要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实现巴勒斯坦真正的独立建国。

      “比任何协议都走得更远”

      作为第一次由非阿拉伯国家组织签署的巴内部和解文件,《北京宣言》在推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实现中东和平稳定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巴勒斯坦民族倡议组织主席穆斯塔法·巴尔古提表示,《北京宣言》比近年来达成的任何其他协议都“走得更远”。

      在巴勒斯坦主要派别中,只有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没有加入巴解组织。哈马斯长期坚持在包括以色列领土的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巴勒斯坦国,这也成为其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的主要矛盾之一。

      此次《北京宣言》所明确的巴解组织是所有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以及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实现巴勒斯坦真正的独立建国等相关表述,意味着巴内部同意就哈马斯加入巴解组织展开谈判,同时哈马斯也认可了“两国方案”,标志着巴内部达成和解真正成为可能。

    7月17日,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带中部努赛赖特难民营查看被摧毁的建筑物。

      针对当前加沙冲突困境,中方提出“三步走”倡议:第一步是推动加沙地带尽快实现全面持久、可持续停火,确保人道援助和救援顺畅准入;第二步是秉持“巴人治巴”原则,携手推进加沙战后治理;第三步是推动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并着手落实“两国方案”。

      “《北京宣言》的签署为解决巴国内及中东地区冲突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外交再次为世界贡献正能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文林认为,“巴人治巴”是落实“两国方案”的前提,因此实现巴内部团结是关键。

      他认为,在当今冲突不断的世界,通过和谈等政治手段解决问题无疑是最优解决路径。这与美西方等国通过煽风点火、拉一派打一派,让冲突持久化的思路截然相反。

      这一次,跨过分歧与裂痕

      促成巴内部各派别,尤其是哈马斯与法塔赫之间的和解十分困难。坚持“武斗”、不承认以色列存在合法性的哈马斯,与作为世俗民族主义力量主导巴解组织的法塔赫之间的敌意可谓由来已久。

      1987年12月,以军坦克碾压巴勒斯坦车辆,造成4名巴勒斯坦工人死亡,导致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爆发。哈马斯在这次抗议中崛起,因主张坚决抵抗以色列赢得了民心。1993年,美国促成巴解组织与以色列和解,并签订《奥斯陆协议》。哈马斯因拒绝承认以色列、反对巴以和谈而被巴解组织边缘化。2006年,哈马斯在巴勒斯坦大选中获胜,引发巴政坛地震,随后宣布不再执行巴以停火协议。

      此后,哈马斯与法塔赫围绕组建联合政府展开艰苦谈判,但两派之间的分歧并未得到解决。2007年,双方爆发激烈冲突,哈马斯武力夺取加沙地带控制权,巴勒斯坦陷入分裂。此后的17年中,沙特、埃及、卡塔尔等地区国家以及联合国一直试图弥合这两个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分歧、促成双方和解,但始终困难重重。

      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哈马斯作为冲突当事方受到重创,法塔赫则缺乏对加沙地带的实际控制权。因此,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巴内部派别和解大多持悲观情绪,不仅西方国家不看好,阿拉伯国家不看好,甚至巴勒斯坦内部也不看好。

      “此次巴勒斯坦14个派别内部团结一致,共同寻求‘最大公约数’,符合巴勒斯坦人民的最高利益,这才是巴勒斯坦的出路。”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教授哈桑·拉杰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宣言》的签署代表着未来巴勒斯坦从长期分裂走向和解团结有了很大可能,这对巴以停火止战及加沙战后重建至关重要。

    7月22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人们逃离家园。

      当前,新一轮巴以冲突已持续9个多月,近日以色列又在曾经的“人道主义安全区”范围进一步下达强制撤离令,加沙人道主义灾难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表示,虽然巴内部政治派别众多,但主要矛盾一直是哈马斯和法塔赫之间的分歧。此次《北京宣言》的签署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推动巴民族和解团结的新动力,为生死存亡关头的巴勒斯坦注入一剂强心针,为下一步巴以和谈及巴政治重建奠定基础,为巴勒斯坦人民带来新希望。

      “中国所作的努力是罕见的”

      《北京宣言》签署后,哈马斯政治局成员胡萨姆·巴德兰在声明中强调,签署该文件的地点很重要,因为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声望,并且坚定支持巴勒斯坦的事业”。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中方不断呼吁停火止战,强调落实“两国方案”这一根本出路,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今年4月,哈马斯和法塔赫代表应中方邀请在北京举行磋商。7月21日至23日,巴勒斯坦14个派别的高级别代表再次应邀在北京举行和解对话,才促成了本次《北京宣言》的签署。

      当被问到为何此次巴各派能在北京“相逢一笑泯恩仇”,巴尔古提用“正派且诚实”赞赏中国的作为。

      他表示,中国愿意在不干涉内政的情况下帮助巴勒斯坦,加强巴勒斯坦团结,让巴勒斯坦人得到应得的东西——自由、独立、拥有主权国家的权利。法塔赫副主席马哈茂德·阿鲁勒也在《北京宣言》签署仪式上直言,中国对巴勒斯坦人民非常重要,“中国是一道光。中国所作的努力在国际舞台上是罕见的”。

      田文林认为,此次巴各派在中国斡旋下实现和解可谓水到渠成,其中原因既有中国持续的外交努力,也有冲突形势急需巴内部团结起来的客观因素。中国的外交政策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到巴各派认可,再次证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方案代表时代潮流、符合主流意愿、体现人民心声,因此在外交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反过来,中国不断取得的外交成就也会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沙伊复交以及《北京宣言》的签署,都是中国在中东地区长期外交政策结出的阶段性果实。”刘中民表示,中国在中东热点问题上不断进行理论及机制创新,推动各方对话,不夹杂私利、秉持公平正义,支持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坚持国际社会不能边缘化巴勒斯坦问题,推动落实“两国方案”,因此在国际局势复杂、巴内部分裂严重的情况下仍赢得了地区国家尤其是巴各派别的信任。

      他同时强调,《北京宣言》只是起点,巴内部想要真正冰释前嫌,共同推动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甚至中东和平进程,各派之间还需要广泛对话、深度磨合。

      正如法塔赫发言人贾迈勒·纳扎勒所说:“前方的路还很长,大部分措施将在可能的停火后实施。现在最重要的不只是签署协议,而且是要执行它。”

      文/蔺紫鸥

      图源/新华社、外交部

     

  • 匈牙利“当家”,欧盟有何变数

      也许别开生面,也许别扭半年。

      7月1日,被欧盟多国视为“麻烦制造者”的匈牙利,接替比利时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当家”不到一周,麻烦就来了。法新社4日才披露,欧盟领导人对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即将访问莫斯科的传言极度担忧,5日欧尔班就到了莫斯科。

      在欧尔班访俄前夕,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写道:“欧盟轮值主席国无权代表欧盟与俄罗斯接触。”

      但正如没人能阻止匈牙利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一样,也没有人能阻止欧尔班推进他的欧洲理想、访问他想访问的国家。

      不一样的匈牙利

      匈牙利2011年首次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时隔13年再次掌舵欧盟最重要机构之一。

      “当家”一词只是比喻——担任轮值主席国没有多少实权,但能够将本国的优先事项提升至欧盟议程的重要位置,并引导欧盟成员国关于欧盟发展方向的辩论,可以促进本国利益和加强国际影响力。

      匈牙利曾经是中东欧国家政治和经济转型的“优等生”,在北约和欧盟东扩第一波中加入。但当下在一些欧盟国家眼中,匈牙利却是“非主流”,其重视加强政府对媒体、司法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道德伦理的管理与规范等政策,被视为探索“非自由民主”道路。

      欧尔班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独特性,从2010年起连任至今,是欧盟国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现任总理。匈牙利的政治稳定性和政策连续性在欧盟独一无二,为其顺利履行主席国职责创造了有利的国内政治环境。但由于欧尔班政府经常公开反对欧盟的政策和立场,它在欧盟内面临极大的政治和金融压力。

      匈牙利和欧盟,一个在稳定的政情中“叛逆”,一个在变动的时局中“守成”。可以预见,未来6个月对双方来说都将充满挑战。

      艰难上岗路

      新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上岗前就已是荆棘满路了。

      匈牙利将担任轮值主席国一职视为提出清晰欧洲发展愿景的机遇。从2023年6月起,匈牙利就开始为此做准备,首次成立了欧盟事务部来负责筹备工作。而欧洲议会和一些欧盟成员国将之视为“灾难”,多次试图阻止匈牙利担任轮值主席国。根本原因是匈牙利与欧盟存在价值观之争,且在俄乌冲突,对俄关系以及民主与法治等问题上,经常与欧盟“主流”背道而驰。

      匈牙利多次阻止、淡化或延迟欧盟对俄制裁和对乌援助的共同决策,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合作。欧尔班因此被贴上欧盟“挑衅者”和“麻烦制造者”的标签。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吉斯曾仔细统计过,“欧盟关于乌克兰的决议中约有41%被匈牙利抵制”。

      2023年6月1日,欧洲议会通过决议,呼吁欧盟成员国阻止匈牙利担任轮值主席国。要改变轮值主席国的安排需要成员国全体一致决定,很难做到。尽管如此,欧洲议会的阻挠动作不断。

      2024年1月18日,欧洲议会通过决议谴责“匈牙利政府蓄意、系统地破坏欧盟基本价值观”,批评欧盟委员会过早解冻匈牙利102亿欧元欧盟资金;4月24日,又通过决议谴责匈牙利通过《保护国家主权法》(旨在防止外国个人和团体干涉国家内政)和建立主权保护办公室,认为此举违反了欧盟法律和民主标准,再次质疑匈牙利担任轮值主席国的资格。

      也有一些成员国反对强制改变既定轮值秩序,特别是同样与欧盟存在法治和价值观之争的波兰。

      时任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曾批评:“欧洲议会的决议违反欧盟的法律和规则,欧盟应该努力消除成员国之间的意见分歧,而不是对某些反对统一政策的成员国采取暴力行动,成员国的否决权应得到保留。”意大利副总理安东尼奥·塔亚尼也表示:“无论人们对欧尔班总理有何看法,谁都无法阻止一个成员国领导欧盟。”

      随着匈牙利“当家”日期的临近,多国担心“援乌制俄”的泛欧议程可能被推迟,捷克等12个欧盟成员国敦促即将结束轮值任期的比利时加速涉俄乌冲突政治进程。由是,6月下旬,欧盟正式启动与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的入盟谈判,批准了对俄罗斯的第14套制裁措施,并找到一个法律变通方案,以避开匈牙利否决欧盟利用俄被冻结资产所产生的利润为乌克兰购买武器。

      这真有些油价上涨前彻夜排队加油的既视感。

      复兴和变革

      在非难杯葛中,匈牙利还是上岗了。

      “让欧盟再次伟大”,是匈牙利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口号。句式太熟悉,内容却不同。

      匈牙利欧盟事务部长博考表示:“欧洲的船没有驶向正确的方向,匈牙利轮值主席国肩负政治责任——展现出变革的可能性并让欧洲保持变革的希望。”

      “让欧盟再次伟大”,旨在复兴和变革欧盟,有三层含义:

      一是匈牙利将奉行强有力的欧洲政策;

      二是欧盟成员国团结起来比单打独斗更为强大;

      三是欧盟应成为一个独立的全球参与者,自主决定战略利益。

      20世纪70年代由匈牙利人发明的彩色魔方,也成为此次轮值主席国的标志。魔方象征着匈牙利人的聪明才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欧洲事务的复杂性。魔方由27个元素组成,与欧盟成员国的数量一致,寓意欧洲的团结。

      寻求“针对欧洲真正问题的真正解决方案”,匈牙利想实现七个目标:恢复欧盟竞争力、加强欧洲防务政策、推动欧盟扩大进程、打击非法移民、塑造未来凝聚力政策、制定以农民为中心的欧盟农业政策、解决人口下降问题。

      博考强调,和平是匈牙利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基石和七个目标的基础,“匈牙利最关心的是避免俄乌冲突升级和促进外交解决冲突”。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两年多来匈牙利一直坚持自己的立场。6月16日,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在瑞士和平会议上表示:“匈牙利实际上是最后一个没有与俄罗斯切断联系的欧盟国家。由于与俄罗斯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匈牙利已准备好对俄罗斯进行调解。”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尔班不仅努力促使匈牙利远离战争,成为欧洲的“和平之岛”,而且积极推动欧洲更接近和平。7月2日,即匈牙利担任欧盟主席国的第二天,欧尔班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总理首访乌克兰,这是他时隔12年后访乌。

      欧尔班指出:“和平问题不仅对乌克兰很重要,对整个欧洲也很重要。匈牙利不是反对乌克兰,而是反对战争。”他建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先考虑停火,然后再进行和平进程谈判。

      在访俄之前,欧尔班还表示,匈牙利不会做出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决定,但会通过更好地了解俄乌双方的立场,提交给欧洲理事会一份关于和平可能性的报告。

      力推欧中合作

      增强欧洲竞争力,是匈牙利担任轮值主席国的核心目标。这一目标得到欧盟三个大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支持。

      这一目标也与中国相关。

      匈牙利政府认为,加强欧中关系,将极大促进欧洲竞争力。西雅尔多日前表示:“发展与中国的合作,是匈牙利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重要任务之一。”他指出,欧中关系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务实合作基础之上。与中国企业的密切合作,是欧洲汽车制造商电动化转型战略的必备条件,将对欧盟恢复竞争力和环境保护发挥重要作用。而惩罚性关税和贸易限制,将会破坏互利共赢的欧中合作。

      7月2日,欧尔班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称:“匈牙利主张开放经济和国际合作,认为健康的竞争和最佳技术的应用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增长。在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出台阻碍行业参与者、给人民带来负担的法规不可持续。匈牙利的目标是推动欧盟成员国抛开意识形态争论,达成新的‘欧洲竞争力协议’。”

      在此背景下,匈牙利对欧中合作的积极推动,当然值得期待。而阻碍与难度,显然是不容低估的。

      从匈牙利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第一天起,其政治抱负就遭遇了阻力。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依照惯例应该到访,以与轮值主席国政府进行磋商,但她没有遵循这个惯例。在7月中旬欧洲议会首届全体会议上,欧尔班也不太可能有机会就轮值主席国的优先事项发表讲话。

      面对欧洲政治现实,变革肯定是困难的。但匈牙利并不是“孤勇者”,无论是经贸议题还是外交安全议题,在欧洲都有和匈牙利同声相应者。

      比如欧盟自7月5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就引发欧洲多国政商界人士广泛担忧和反对,他们认为这不符合欧洲汽车工业和消费者利益,将阻碍行业创新与发展,并危及欧洲能源转型前景。

      6个月,对于欧盟来说确实太短。和平与变革,都是一条漫漫长路。捷克参议员汉普洛娃看好匈牙利的轮值使命:“匈牙利是一个自信的国家,即使作为欧盟成员国,也从未失去过民族自豪感和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我希望匈牙利通过明确支持民族国家独特性,真正开始重建强大欧洲的进程。”

      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姜琍

      图片/新华社、网络

     

  • 北极有“约”:未识干戈百年后

      从太空看地球,宁静而美丽。从北极看世界,就明显没有这般超然了。

      比如北冰洋上的斯瓦尔巴群岛,虽已是“北极熊比人还多”的极地,却难以摆脱地缘政治的影响。斯瓦尔巴群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谁控制了它,谁就控制了从北大西洋进出北极的通道。

      在俄乌冲突的阴影下,斯瓦尔巴群岛也面临更多的争斗。最近,挪威政府就向议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群岛管理的新报告,矛头所指不言而喻。

      历史与现实纠缠,事情没那么简单。

      北极冷岛

      斯瓦尔巴,挪威语中意思就是寒冷的海岸。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极圈内、距离北极点1750公里,与挪威本土和北极点处于一条直线上,面积6.1万平方公里,居民3000人左右,多集中在首府朗伊尔城。这里是最接近北极的可居住地区之一。

      这是在斯瓦尔巴群岛拍摄的煤矿遗迹。

      斯瓦尔巴群岛早在12世纪就被发现了,但几百年里鲜有人问津。1596年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支在试图寻找通过东北航道通往中国的路线时,重新发现了这些岛屿,自此这里的人类活动日益增多。17世纪,捕鲸曾是该群岛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18世纪则以狩猎和科学考察为主。在20世纪,采矿业成为群岛的主要经济活动。自1990年以来,旅游业逐渐成为挪威和俄罗斯在群岛定居点的重要营生,冰川、北极熊和历史遗迹等是游客们的兴趣所在。

      在“无主”状态持续数百年之后,1920年《斯瓦尔巴条约》确定群岛主权归属挪威。二战后,斯瓦尔巴群岛经历了显著变化,随着经济活动向可持续实践的转变,矿业由盛转衰。冷战时期,斯瓦尔巴的战略重要性凸显,也曾引起全球大国的军事关注。

      不过,《斯瓦尔巴条约》经受住了历史考验,群岛保持了非军事化状态,并且鼓励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这促成了多个国际研究站的建立,增强了斯瓦尔巴作为北极研究和环境监测中心的特殊地位。目前,群岛上除了中国的黄河站,还有挪威、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度、美国等国家的十几个野外观测和考察站。

      中国科考队员6月在斯瓦尔巴群岛采样。

      斯瓦尔巴群岛是全球纬度最高的常年科学研究站所在地。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挪威政府还在这里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植物种子库,储藏着地球上129万种种子的样本,以防环境变化或者发生物种灭绝,确保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北洋遗约

      20世纪初,群岛上发现了煤炭,此后俄罗斯和挪威开始上岛开采,其他周边国家也垂涎于群岛的资源。多个国家博弈不断,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

      巴黎和会现场。

      直到1919年巴黎和会,群岛的归属才开启最终解决进程。参加和会的各国专门拿出时间讨论了群岛的主权问题,当时的英国、丹麦、挪威、荷兰都想将该岛据为己有,欧陆大国法国也心有不甘,谋求分一杯羹。

      彼时一战刚刚打完,各国都不愿意再次兵戈相向,一个“共同治理”的方案应运而生,主张斯瓦尔巴群岛对全部协议国开放,但是不能在岛上部署军队和军事设施,大家共同开发岛上的资源,平等地在岛上进行活动。1920年,18个国家签署《斯瓦尔巴条约》,承认群岛归挪威管辖,而其他国家在岛上有从事贸易、通商、研究和开发的权利。到1925年,又有33个国家签署了协议,其中也包括中国。

      1919年,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

      1919年巴黎和会,是北洋政府代表中国参加。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的战胜国地位,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权益转交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随后爆发。一个多月后和约签署时,顾维钧等中国代表选择拒绝出席签约仪式。这是一段辛酸悲愤的往事。

      对于斯瓦尔巴群岛,北洋政府一开始并无兴趣。但1920年就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的法国为增强自身话语权,一心想拉更多国家加入。1925年,在法国政府的不断催促下,经历数次军阀混战后重新上台的段祺瑞才确认条约内容并签署加入。而此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一条约很快就被国人遗忘。虽然经历了签约史实的湮没与再发现的曲折过程,但1925年的这次“无心插柳”,最终成为此后中国加入北极研究的国际法依据之一。

      北约焦虑

      《斯瓦尔巴条约》已历经百年,如今的相关争论又让人想起巴黎和会时的激烈博弈。一些西方学者表示,尽管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波兰、波罗的海国家或芬兰可能成为俄罗斯挑战北约的下一个目标,但可能性更大的目标是斯瓦尔巴群岛。

      6月拍摄的斯瓦尔巴群岛冰川。

      挪威高等武装部队学院研究员卡伦-安妮·埃根表示,莫斯科最近有关斯瓦尔巴群岛的言论和行动表明,俄罗斯计划对该挪威领土采取行动,将其作为俄北方新战线的核心部分。

      埃根指出,相比过去,俄罗斯官员的相关表述越来越强硬。例如俄副总理尤里·特鲁特涅夫在今年2月将斯瓦尔巴群岛局势与俄乌冲突进行了类比,强调俄罗斯不能在任何现有利益上让步。而在军事方面,埃根认为俄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军演,也有可能是为在该地区开展军事行动做准备。今年5月,俄罗斯就在未告知挪威方面的情况下,在群岛附近的巴伦支海区域动用俄北方舰队开展了搜救演习。

      实际上,埃根的论断并无令人信服的依据,而更多地反映了挪威方面的心态。

      挪威是北约成员国,但根据《斯瓦尔巴条约》的规定,该群岛已解除军事武装。也正是由于该条约强调斯瓦尔巴群岛的中立性,北约内部仍然存在严重分歧,即如果俄罗斯采取行动,北约所有成员国是否都愿意援引《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款,将此视为对全体北约成员国的攻击。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此前一再重申,“对斯瓦尔巴群岛的任何攻击都将被视为对整个北约的攻击,从而引发第5条款反应”。然而,斯托尔滕贝格是挪威人,他的话似乎更多地反映了奥斯陆的希望,而不是所有北约国家的立场。

      尽管局势紧张,一些俄罗斯企业仍在考虑组织游客前往斯瓦尔巴群岛旅游。根据1920年的条约,各国前往斯瓦尔巴群岛旅游的游客并不需要签证。

      6月拍摄的斯瓦尔巴群岛首府朗伊尔城。

      在政府层面,俄罗斯似乎也希望通过对话来解决群岛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几年前,为了纪念《斯瓦尔巴条约》签署100周年,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曾表示希望与挪威政府就岛屿管理问题进行“双边磋商”,但却被挪威政府拒绝。

      5月31日,挪威司法大臣梅尔在朗伊尔城向挪威议会提交报告,提出了加强管控群岛的目标,“在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斯瓦尔巴群岛的治理必须继续保持可预测性并保持稳定。我们希望加强国家控制并支持挪威在该群岛的存在。”报告公布了多项措施,包括赋予国家更大的权力。挪威政府还计划通过限制群岛上的人类活动范围来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芬兰学者斯特皮恩表示,挪威还在该地区推行了语言政策,“许多以前用英语提供的服务现在只能用挪威语提供,尽管那里的大多数交流都是用英语进行的”。

      北冥有邻

      长期以来,俄罗斯被视为斯瓦尔巴群岛和北极历史探索的绝对先驱。17世纪,俄罗斯波莫尔人冒险进入北极寻找海象、海豹和其他宝贵资源。波莫尔人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了季节性狩猎营地,留下了他们存在过的考古证据,例如狩猎工具和简单的住所。

      斯瓦尔巴群岛最著名的俄罗斯定居点是巴伦支堡,以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支的名字命名,这里最初是一座采矿小镇,如今成为该群岛的第二大定居点。该镇是苏联时代建筑和规划的生动典范,拥有特色建筑和纪念碑。尽管煤炭行业衰落,但巴伦支堡仍然有人居住。这座小镇现已成为一个文化前哨,展示了俄罗斯人在北极的传统和生活方式。

      斯瓦尔巴群岛居民认为,岛上挪威和俄罗斯定居点的关系历来良好,即使在冷战期间也是如此。但这种情况在2022年发生了变化,当时巴伦支堡和朗伊尔城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商业联系被切断。

      俄罗斯的科学研究活动也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从冰川学、地质学到气候科学和生物学等广泛研究领域都作出了贡献。据悉,俄罗斯计划在群岛为国际合作伙伴建造一座科学综合体,并邀请合作伙伴加入在皮拉米登建造的新科学中心,以期为这个已经人口稀少的小镇带来更多人流。

      然而,随着俄乌冲突后西方国家不断加码对俄制裁,挪威政府对俄戒心明显增强,表示“需要对斯瓦尔巴群岛进行明确而有力的研究管理”,并将为此建立“斯瓦尔巴科学办公室”。

      很多学者担心,限制科学交流的政策取向会影响北极圈研究。尽管不同于南极,斯瓦尔巴群岛是挪威的领土,但是长期以来各国在此持续开展极地研究的活动应该得到保证。

      也有当地居民指出,几个世纪以来,勘探、商业利益和科学研究之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群岛独特的地位,俄罗斯对斯瓦尔巴群岛历史和文化的贡献是该群岛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证明了北极历史的多样性和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联。

      在大连海事大学教授马明飞看来,俄罗斯和挪威政府在斯瓦尔巴群岛问题上各有侧重和考量。俄罗斯凭借其历史和科研贡献在群岛上占据重要地位,而挪威作为主权国承担着管理和规划的重任。两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无疑将影响斯瓦尔巴群岛的未来发展。他认为,面对当前地缘冲突和国际形势变化,各方更须保持冷静与克制,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分歧。就科学研究而言,不应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而应使其成为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桥梁。

      文/光明日报记者 邓宇飞

      图片/新华社、网络

  • 特朗普获罪如何搅动美国大选

      美国当地时间5月30日,经过两天的闭门审议,纽约曼哈顿一家法院由12人构成的陪审团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裁定前总统特朗普“封口费”案所涉34项罪名全部成立。主审法官胡安·梅尔尚决定于7月11日举行量刑听证会并宣判。

      如此,特朗普成了美国历史上首位被裁定有罪的前总统。距离美国总统大选不到六个月,兼具“前总统”和“候选人”双重身份的特朗普“戴罪”竞选,其引发的民众反馈和政治效应构成了透视当前美国政治生态变化的特殊切入点。

      案情回顾

      “封口费”案是目前针对特朗普的四起刑事诉讼案中,唯一一个在11月大选投票日之前开庭审理并做出裁决的案件。陪审团裁定,特朗普为隐瞒“封口费”而伪造商业记录,违反纽约州相关法律,所有刑事指控成立。

      2023年3月,纽约曼哈顿地区检察官阿尔文·布拉格宣布对特朗普的指控,称特朗普伪造商业记录以对选民隐瞒负面信息和非法活动。涉案的13万美元“封口费”,是特朗普于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委托其律师迈克尔·科恩向成人电影女演员丹尼尔斯支付的,目的是避免后者声称与特朗普有染的桃色丑闻影响选情。

      “封口费”案的背景可追溯至2006年。丹尼尔斯称在一场名人高尔夫比赛中认识了已婚的特朗普(时年60岁),并在之后近一年中与其保持不正当关系。十年后,在特朗普参加2016年总统竞选期间,丹尼尔斯通过经纪人寻求向媒体披露此事。据报道,特朗普得知后,派其私人律师科恩向丹尼尔斯支付了13万美元“封口费”,此事才在当年大选期间得以平息。

      2018年,美国媒体曝光“封口费”事件。同年4月,美国联邦调查局持搜查令突袭了科恩在纽约曼哈顿的办公室和住家,并取走相关文件,以其涉嫌竞选财务违法等理由开展调查。

      检方认为,特朗普在大选年支付的“封口费”原则上应属于竞选经费,而根据美国联邦法律,竞选资金应该予以披露,否则为犯罪行为。而这笔费用却被蓄意伪造成“律师费”,分期返还科恩此前垫付的款项,目的正是掩盖其违反纽约州和联邦选举法规的行为。

      选情摇摆

      路透社报道称,伪造商业纪录罪在纽约州至多获刑4年监禁,但实际判决中通常获判较短时间监禁、罚金或缓刑。特朗普即便被判入狱服刑,仍可继续竞选总统,甚至可在胜选后宣誓就职。

      美国法律界普遍认为,鉴于其年事已高、所犯罪行为非暴力犯罪,特朗普不太可能因为相关罪名成立而在7月11日被法官判决入狱——他更有可能面临罚款或缓刑。特朗普方面必然会向曼哈顿上诉法院提起上诉,从而将最终判决拖延至大选以后。

      获罪的特朗普肯定还会继续参选。美国宪法中没有任何条款禁止犯有重罪的人参与竞选或担任总统,这意味着曼哈顿法院的有罪裁定并不会在法律层面构成特朗普继续参选甚至当选的障碍。美国宪法对总统候选人仅有三项要求:必须是在美国出生的美国公民、年满35岁且在美国居住至少14年。

      特朗普在裁决后立即发表声明,一如既往地攻击审判是一场“被操纵的”政治迫害行动。特朗普坚决否认“封口费”案全部指控,也否认与丹尼尔斯有染,一直强调本案及他所受另外三起刑诉均有政治动机,是拜登的民主党盟友意图施加政治伤害。

      将法律与政治问题挂钩,显然是特朗普团队应对所有刑事指控的主导策略。特朗普将自己塑造成民主党当局司法迫害的对象,希望以此进一步激起公众的同情,拉拢更多支持者。

      的确,陪审团裁决公布后,支持特朗普的筹款网站迅速募集到了数百万美元,甚至有网站一度因访问人数过高而崩溃。在舆论界,确实一直有特朗普会因涉罪而更受选民支持的说法。

      但实际上存在另一种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形。基于当前美国政治日趋两极分化的事实,无论特朗普是否被判有罪,真正受到判决影响的摇摆人群只是少数。正如一些美国媒体所言:有罪判决并不会让公众对于特朗普有新的认识。换言之,保守派和自由派支持者们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投票倾向,不大可能受司法判决的影响。大量民调数据也支持这一判断:当前的刑事判决仅仅影响少数人(约6%)的投票倾向。

      通过更进一步分析则可以发现,少数人的摇摆对特朗普团队而言并非好消息,有罪的判决结果可能影响特朗普在关键摇摆州的选情。根据彭博社和美国晨间咨询公司今年早些时候的一项民意调查,如果特朗普被定罪,53%的关键摇摆州选民将拒绝为他投票。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和益普索集团的另一项民调显示,定罪或将使特朗普失去三分之一以上独立选民的支持。鉴于特朗普与拜登的总体民调相持不下,双方核心选民群体即使少量流失都有可能对选举结果造成实质性冲击。

      结局难料

      “这件事还远没有结束。”特朗普在离开法庭后抨击了法院的裁决。然而,此时的特朗普似乎不如以前那样意气风发,倒是看上去心事重重。

      美国国会众议院共和党籍议长迈克·约翰逊在一份声明中说:“今天是美国历史上耻辱的一天。”当然,他只是以历史之名,抨击民主党搞政治迫害。

      而历史确已改写。在特朗普之前,从未有在任总统或前总统被指控犯罪。在获罪边缘走过一遭的美国总统,倒是有过那么几个。

      1872年,尤利西斯·格兰特总统因为在华盛顿驾驶马车超速被一名黑人警官拘捕,后在警局缴纳罚款后获释。

      1974年,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宣布辞职以避免被国会弹劾,其继任者福特则在上任后针对尼克松在任期间可能犯下的任何罪行宣布“给予全面且无条件的赦免”,帮助尼克松免于牢狱之灾。

      1998年,克林顿总统因在莱温斯基丑闻调查中涉嫌伪证罪和妨碍司法公正被众议院弹劾,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众议院弹劾的民选总统,但由于在参议院投票中弹劾票未能超过三分之二,参议院宣布克林顿无罪。

      如果说格兰特“马车超速案”往往被当作名人轶事,公众多持宽容态度而不以为意,尼克松弹劾案与克林顿弹劾案对两位总统的历史定位、政治遗产和公众形象则产生了严重的打击。作为一国元首,身陷政治丑闻和法律争议,即便未能定谳成罪都形成了持续性的负面影响,遑论已然定罪。

      更何况,特朗普还面临其他三起更加严峻的刑事诉讼案:试图影响佐治亚州2020年大选结果;涉嫌在2020年1月6日国会山骚乱中煽动暴力;涉嫌在离任后以不当方式处理敏感文件。但由于这三起案件的审理已被推迟,因此不太可能在11月大选前结案。

      美国宪法并不禁止“戴罪”竞选,乃至“戴罪”任职,在任总统更享有司法豁免权。因此,特朗普希望通过赢得本次大选而获取法律转圜余地的内在动力将更为强劲。至于戴罪当总统还有多少合法性,相信特朗普对此并不关心。

      大多数共和党人也不会关心。在华盛顿政治高度对立的当下,对政治人物的评价早就按党派严格划界,理性规范已让位于煽情口号,相互间的“政治迫害”也并非全是想像。如今的美国,“以权力制衡权力”正在快速异化为以身份政治为基础的无底线相互攻讦,这倒是给了特朗普继续参选的底气乃至胜选的希望。

      政治与法律纠缠,民情与舆论纷乱。大结局也许正像特朗普所说,“真正的判决”将在11月总统选举时见分晓。

      文/黄海涛(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