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我没事儿,就是太累了
【光明追思】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月8日13时38分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5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中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黄大年是谁、他究竟做了什么,让中国的科技界,只要是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对他心怀敬意,更在他猝然离世6个月后,让几乎所有受访者仍忍不住流下热泪?我们将用5个小故事,向你讲述一个有血有肉的科学家——黄大年。
2016年6月,在前往北京参加“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会的前一天,黄大年突然晕倒在办公室。
“不许跟别人说。”这是黄大年醒来后对秘书说的第一句话。
准备项目验收会的时间很紧,黄大年连着熬了3个晚上,准备各项验收汇报材料。马上要开会了,他的呼吸仍不顺畅。此时,黄大年赶紧打开随身带的大书包,找出几粒药丸,一仰头放在嘴里,就走进了会场。
这样的晕倒不是第一次。此前几个月的一次出差,黄大年在前来送机的司机刘师傅面前突然晕了过去,几秒之后醒转过来,他马上抓住刘师傅正在打120急救电话的手:“我没事儿,就是太累了,歇一歇就好,咱们赶紧去机场,不能耽误项目!”
而就在他去世前一个多月——11月29日的凌晨两点,因为胃部剧痛,黄大年最后一次晕倒在北京飞往成都的航班上。在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室内,医生想抽出他怀里的笔记本电脑,他却抱得死死的。黄大年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找自己的电脑,见着电脑,他长舒一口气,对护士说:“里面的研究资料可不能丢,项目太重要了。”
他口中的项目,比命还重。
2009年回国后不久,黄大年成为“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负责移动平台深部探测技术装备的研发。
从立项那天起,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每天琢磨科研思路到半夜一点甚至两点。秘书问他出差订哪趟航班,他总是说:“那就今天最后一班。”
为了加快进度,他提出“从移动平台、探测设备两条路线加速推进”,以“红蓝军对阵思路”,对照着国外先进设备水平自主研发装备;他向吉林大学提出申请,创设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启动“重载荷智能化物探专用无人直升机研制”课题。
没有实验样机。他一有空就跑到无人机模型商店里反复考察,最后索性自己掏钱,直接把模型抱回办公室。
没有实验用的机库,他在吉林大学地质宫楼门前找了块空地儿,领着团队自己手把手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子。
“机库”建成第二天,上面却被贴上了一张通知单。
“违章建筑,必须得拆!”城管开着卡车来就要动手。
原来,他们不清楚审批程序,只给学校打了报告,没有去其他部门协调。
“不能拆啊!我们申请过的。”黄大年急了,一边喊一边跑到卡车前直挺挺一躺。他的几个学生马上也跟着躺下,所有人都惊呆了,这可是位国际顶尖的科学家呀……
事情传开了,有人说黄大年就是个“科研疯子”。他不在意:“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帮拼命的人,我们虽然努力了,但还很不够,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鲍盛华)
卫星测控专家
(1943年5月31日—2019年7月28日)
中国著名翻译家
(1937年-2019年6月27日)
中国第一位女轮机长
(1930年—2019年3月3日)
中国戏剧史研究专家
(1932年—2019年3月5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6年10月4日—2019年2月22日)
历史学家
(1933年3月28日—2019年2月24日)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1919年7月28日—2018年12月9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
新闻教育家
(1931年—2018年11月16日)
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
(1935年5月20日—2018年11月7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3年11月28日—2018年10月31日)
著名文艺理论家
(1927年12月11日—2018年10月29日)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1953年4月—2018年9月28日)
著名物理学家
(1935年8月9日—2018年9月16日)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1941年—2018年9月7日)
评书表演艺术家
(1934年12月17日—2018年9月11日)
相声表演艺术家
(1930年12月—2018年9月7日)
漫画家
(1918年10月—2018年8月22日)
铸造领域育人大家
(1927年05月—2018年07月30日)
《驿路梨花》作者
(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
武侠小说泰斗
(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