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业宁因病逝世
【追思】
她是一束照亮了物理世界的光
——追记我国凝聚态物理学家王业宁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业宁,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22日18时在宁逝世,享年93岁。
王业宁1926年10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45—1949年就读于中央大学物理系。自1950年开始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王业宁曾这样表达对物理学的热爱:“从中学时代我就迷上了物理,光声热电的世界太有趣了!”
与“物理世界”的结缘
1926年,王业宁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官宦家庭。王业宁自幼就迷上了数理化,在班里,她的理科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高二那一年,王业宁被中央大学医学院录取,她选择放弃,因为那不是她喜欢的专业。一年后,她再一次报考中央大学,终于如愿以偿。从此,便与“光”“声”“热”“电”的物理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正忙于迁往台湾,王父带着全家人从南京到了杭州准备赴台。一路上,她白天想的是自己的学业,夜里梦的是五彩纷呈的实验室。她不愿意听从命运的摆布,更舍不得丢下即将完成的学业。最后,她瞒着父亲从杭州一个人跑回南京。由于海峡阻隔,王业宁后来再也没能见到双亲一面。
同年,23岁的王业宁独自一人留在大陆,完成学业,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从此,她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以她的坚韧、执着、敢拼敢闯、自强不息的精神锐意进取,屡创佳绩。
永不止步的科研路
1949年,王业宁以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物理学士学位。1953年,王业宁被校领导推荐到沈阳金属研究所进修,在那里她得到了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葛庭燧老先生的悉心指导。这次进修让王业宁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金属物理与内耗。返回南京后,她就在南大物理系创建了内耗实验室,从此投入到固体中相变与缺陷内耗的研究,也开启了自己几十年不平凡的科研生涯。
王业宁搞科研从来不因循守旧,也不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一开始她就选择了前沿复杂课题入手。她首先提出马氏体相变瞬态内耗与振动一周内的转变量成正比、稳态内耗源于共格界面的静滞后损耗等机理,早于国外同类研究10年。
20世纪70年代,王业宁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声光品质因子的测试设备,利用这台设备测量多种激光玻璃材料的光弹系数及声光品质因子,并在国内首先设计并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声光调Q-YAG激光器,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
20世纪90年代,王业宁独辟蹊径,在开展对铁电材料的研究中,从铁电畴的动性、动力学机制的角度去研究铁电,至今仍然是物理学界研究的热点。
中科院院士、固体物理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冯端教授曾高度评价王业宁:“她做什么就能成什么,想做什么没有做不到的。”
王业宁学术造诣精深、著作丰硕。她先后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用达500次以上,1990年被国外评为超导领域论文被引用率最高的143位作者之一。她多次应邀到美国、日本、瑞士、意大利、苏联等十几个国家讲学,20余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并应国际权威刊物之邀撰写了多篇有关高温超导的评述文章。她还参与编写了著名教材《金属物理学》(上、下册)及《晶体缺陷和金属强度》等著作。
用钱来换时间
几十年如一日,王业宁将所有的时间奉献给研究,几乎没有寒暑假,也没有周末,可她还是说:“时间总是不够用。”
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科研,王业宁每晚烧好第二天的菜,养成了常年吃剩菜的习惯。她投入在子女身上的时间也是少之又少。1959年,30岁出头的王业宁即将临盆,她不听医生和丈夫的劝告,拖着沉重的步子赶往北京参加数学物理学术会议。会议结束,王业宁回到南京便住进了产房,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孩子。王业宁的丈夫回忆这段往事时说:“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们工资都很低,又没时间照顾孩子。她生完孩子后没有奶,必须得请一个奶妈给孩子喂奶。那时家里多的时候请了两个保姆,一个带小孩喂小孩,另一个帮我管家里的一些杂事。等于我们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半以上是给保姆的,我们自己生活得很简单。这就是她当时所说的——用钱来换时间。”
2001年,忙碌的王业宁被查出患有脑膜炎,高烧昏迷持续近一周时间,大脑功能严重受损,记忆力和理解力也大不如前。在这种情况下,她不得不离开了她所挚爱的科研事业。
斯人已逝,但在“物理世界”里,却留下了一束璀璨不灭的光。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7日 08版)
卫星测控专家
(1943年5月31日—2019年7月28日)
中国著名翻译家
(1937年-2019年6月27日)
中国第一位女轮机长
(1930年—2019年3月3日)
中国戏剧史研究专家
(1932年—2019年3月5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6年10月4日—2019年2月22日)
历史学家
(1933年3月28日—2019年2月24日)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1919年7月28日—2018年12月9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
新闻教育家
(1931年—2018年11月16日)
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
(1935年5月20日—2018年11月7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3年11月28日—2018年10月31日)
著名文艺理论家
(1927年12月11日—2018年10月29日)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1953年4月—2018年9月28日)
著名物理学家
(1935年8月9日—2018年9月16日)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1941年—2018年9月7日)
评书表演艺术家
(1934年12月17日—2018年9月11日)
相声表演艺术家
(1930年12月—2018年9月7日)
漫画家
(1918年10月—2018年8月22日)
铸造领域育人大家
(1927年05月—2018年07月30日)
《驿路梨花》作者
(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
武侠小说泰斗
(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